新生活(About New Life)
《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耶宣言,基于新技术,基于建筑个体,现代城市走向了分离。
走向“新生活”,基于后现代情境,基于新公共生活,我们应结束城市分离。
直面“新生活”,是我们建构当下和未来城市的原点!
新“虚拟”生活。原子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置身于网络互联,数字化生存正在解构依靠边界构筑的几何世界。城市公共生活正日渐从物质空间移至“虚拟空间”。虚拟公共生活的兴起产生新的公共空间模式,也挑战了传统都市公共空间存在的必要性;
电子技术正在“解构”我们对于未来的预见能力;网络生活正在“解构”我们依靠理性设置的公共生活过程。
新“消费”生活。当代消费空间起着创造生活方式的作用。消费生活塑造城市风格,也构筑市民生活——当代城市空间形态呈现为一种消费生活形态。
消费文化无疑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主宰和“调控器”,市场经济将文化从原本纯粹的精神需求层面推向更多娱乐消费层面,从而使文化具有了鲜明的消费性。商品渗透进文化形式和产品之中,通过提供新艺术生产手段,新文化消费方式充实着市民文化生活。
新“交通”生活。城市本质上应该是转换的场所,是机动性的场所。高效的移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基本价值,成为实现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成为人们选择做什么、选择如何生活的前提条件;可移动能力已经成为人类的“根本权力”,它是通达其他诸如工作、居住、教育、健康权利的必要条件。
在追求效率至上的今天,城市交通空间具有公共性品质,成为交流场所。作为容纳流动人群的电车、汽车或者人们活动场所的道路本身,应该成为具有新意义的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
新“游戏”生活。当代城市的迪斯尼化、娱乐中心化是城市游戏性的新表征,游戏成为人生的抽象,它催生出当代生活的许多形式。
在市井中工、商、医、农、僧、生、官可以比肩而立,歌舞戏曲与巷陌小技可以同时登场;才艺的交流、小商品的交换、观点的交流,成为城市日常公共生活的主要内容;周期性的节日庆典、展示会、狂欢、游行,更可以宣泄市民充沛的激情。城市公共空间成为演出人类生活戏剧的大戏台。
新“文化”生活。后现代城市文化是追求强烈狂欢与体验的生存方式。人们习惯并期待一种模糊的、无深度的、没有中心的、甚至于也不需要提供真实世界基本意义的生活。
大众文化产业的扩张不仅是文化商品与信息市场的扩大,而且体现在商品的购买与消费行为不断被弥散的文化影像所控制、引导。电视、电影、流行音乐、旅游、时尚与休闲等大众文化产业得到空前发展。后现代城市更多是影像城市,城市的日常生活与休闲生活,都摆脱不了文化影像的影响——用数码电子技术制作的广告、明星、商品的影像,已是今日中国繁华都市的文化表征。
古典生活、传统生活——牛顿空间、静态空间、几何空间——经典城市空间!
“新生活”、后现代生活——爱因斯坦空间、动态空间、混沌空间——后现代城市空间!
城市公共生活空间正在加速重构,我们颠覆了古典城市!
我们建构的经典、追逐的时尚,是否有恒久价值!谁又会颠覆我们?
80后,90后,……,——新的未来世界城市图景,一定异趣于我们对当下城市的审美情致!
超越前人,城市应建构“新生活”。
关爱未来,城市应包容“新生活”。
当下,“新生活”建构,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