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是建立在企业法人股份制基础上,以一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为核心,通过控股、参股等资本纽带联结组成的,多层次、多法人的企业联合体
集团有三种核心功能使得竞争力巨大
资本放大功能--多层次控股及资本运作
协同,共享及内部交易--整体战,超限战
通过投资及产业组合抵御风险--组合及均衡
第一,自我放大功能。自我放大功能就是通过多层次控股,可以把资本放大。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一个集团公司,如果他独立,他所能动用的财务杠杆是有限的,当财务杠杆动用到67%,负债率到67%的话,事实上银行已经比较害怕了。少数跟当地银行关系搞得很好的,他占到80%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负债率再高银行就更害怕,就是你的负债率越高,银行越惜贷,到最后把钱贷出来的困难越在,所以集团发展速度会慢下来,慢下来以后怎么办,集团就户启动子公司的财务杠杆,子公司还有一些可能负债的空间,那么当把子公司财务刚刚都用完以后,集团就会用孙公司财务杠杆,等等。
这样一来,就是一个集团公司,你们看到,他就会不由自主地多层次化,洛克菲勒把整个集团做到了十几、二十几个层次以后呢,他的资产将近放大了2000倍,德隆事实上净资产并不多,德隆在最高峰的时间,能够驾驭的资产有1200亿!当然,资本放大功能在多数时期表现为灾难,在只有少数集团里面才可以被管理,可以被利用,因为它的不可控性实在太大。
第二,协同共享其内部交易。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企业在中国大陆交增值税,但是如果在海外设一家分公司的话,交利得税,仅仅把该交增值税的利润转移到海外这家分公司,只交利得税,这中间省下来的利润可能是4到5个点。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企业一年经营下来,可能赚到的净利润也就是4、5个点,除此之外,税务转移可以获得非常多的内部收益,财务安排可以获得这么一个收益,等等。
那么,整个集团里一旦形成一个有效的协同共享和内部交易,这个集团将是非常可怕的。像有很多集团公司,新设一家子公司,这家子公司立即就可以做到非常高的营业额,为什么呢?它大部分的货先被母公司买掉了,一开张销售量就做得很大了,因为这时候成本已经摊掉了,它的价格是有高度竞争力的,迅速可以把产品做大,为什么呢?因为他获得整个母公司的共享功能和协同功能。所以在一个集团公司下面想扶植一个子公司是非常容易的事。
萧山的容胜做ATP,他和恒毅两家合资做ATP,做出来20个亿两家就拿走了,就这两家作为原材料都不够,所以这20个亿的销售立即就表现出来了,估计他们两家做到30个亿的时候,他们两家都还可以完全内部消化掉,直到超出30个亿以后,才需要向社会上营销,因此这家公司一开张就完全内部交易,就已经开始创造利益,两家的财务报表上都变得非常好看,那么这是协同共享内部交易。
甚至一些洋鬼子公司充分利用这一点,打一个整体战和超前战,比如说他一共有13个产品,你只有两个产品,你和他竞争,他就干脆这两个产品上面,在中国花出三年时间亏损,把你干掉再说,干掉以后他再调价,把这个期间亏的钱全部赚回来,他用其余的11个产品养这2个产品他养得起,他有全球市场,但是你没有全球市场,因此呢,整体战是集团公司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另外,通过投资与产业组合抵御风险,这个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南方亮”,这就可以组成一个均衡的效果。
但是,集团公司也因此有三种最可怕的软肋:
风险越来越大
信息黑洞越来越多
管理越来越复杂
第一,风险会越来越大。而且慢下来会更危险。很多集团公司发展加快以后风险很大,但是它其实不敢慢下来,一慢下来银行首先会抽贷,优秀人才会跳槽,子公司开始调皮,原来所获得的集团采购、集团营销的效益开始下降,所以,很多集团公司积累了规模的同时积累了巨大的风险。
第二,信息黑洞越来越大。信息黑洞会多到什么程度呢?不说别的,就讲三九,三九有五个层次,我们知道,不要说五个层次,三个层次管理起来就很困难了,到五个层次的话,真的是帐谁都算不清楚。佛山有一家著名的中国陶瓷第一的企业,它为了利用“三免两减半”的政策不断地注册新公司,但是到最后它的老总说了一句很发自肺腑的话,他说现在这财务的东西,首先是我搞不明白,我占了多少便宜,或者吃了多少亏,我自己先搞不明白,我现在帐外资产比帐内资产多,但帐外资产怎么调进来,是怎么来的,我现在都搞不清楚。
这就是到一定程度,信息黑洞多到母公司就完全搞不清楚。我们经常说,母公司被蒙蔽了,母公司不知情,这事实上充分地曝露了信息黑洞越来越多的这么一个事实。
第三,管理会越来越复杂。管理复杂到什么程度,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子集团的每月的述职会,以中粮集团为例,每月要专门拿出几天听子集团来述职。子公司的这种绩效分析,经营分析要花几天时间,集团越大,母公司在这方面要花的精力会越来越多,管理会越来越复杂,绝对不可能会相对变得简单,这是集团公司做得越来越大必然的一个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