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案例:徐工改制独钟情于凯雷
众所周知,大型企业的改制,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先进的管理方法、资金、市场以及技术。作为我国特大型企业徐工集团近期所进行的体制改革也不脱离这个圈子。
在众多的可选方案中,为什么独独选择了凯雷?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进行仔细的分析。
徐工机械的概况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机械”)基本概况。徐工机械成立于2002年7月,目前它的主要股东为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集团”)(占注册资本51.32%)、华融、东方、信达、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以债权作为出资(分别占注册资本的22.84%、12.99%、9.72%、3.13%)。主要的子公司包括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徐州徐工液压件有限公司、徐州工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徐州工程机械研究所等。
徐工集团是徐州市政府于1989年集合市内与工程机械相关的各企业组建而成的一家特大型国企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2004年的营业额达170亿元人民币,在国内500强企业排名中居第154位,在国内制造业企业中排名第68位,在徐州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是国有企业,徐工集团承载了太多的社会责任,以及国企所固有的一些体制性弊病等,徐工集团的销售额虽然很大,但利润率却一直不高,例如其上市公司徐工科技2004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只有5.32%,今年以来还陷入了亏损的困境。而国内同行业的后起之秀三一重工的净资产收益率却一直保持在20%左右。另外,徐工原在国内市场占绝对优势的压路机等主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下降,应该说这些因素都促使了徐州市政府最终下决心引进海外投资者,以期彻底改造徐工现有的机制,将它打造成一个能够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
因此,通过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徐工机械进行引资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和人才,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性能。因此,先进的管理经验是徐工机械引资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其次应该是资本、技术等。也正是这些目的,使得徐工集团在选择最终的合作伙伴时,考虑的是凯雷,即非国内的知名同行,也非国外的同业。
其中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l 不考虑国内同业的原因
国内同业管理理念相差不大
国内同业的企业背景以及管理理念大同小异,相当一部分企业与徐工集团一样是从原来的老国有企业转变而来,相同的社会背景、相同的文化理念、相同的管理机制,对于急于想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地位的徐工集团来说,是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的。
徐工集团国内市场优势明显
徐工集团相对于国内同业来说,目前是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机械制造企业,拥有国内工程机械市场份额的50%以上,同样其产品出口额也具有前列。无论是柳工、厦工,还是后起之秀一直在引资过程中凑热闹的三一重工,在国内均无法动摇其领军地位。因此,无论是针对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同业对于徐工的国际化道路所产生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徐工集团技术优势突出
这些年徐工集团的产品技术在国内同业中具有较强的优势。
Ø 国内同业无法提供预期的资金满足徐工集团的高速发展
l 不考虑国外同业的原因
担忧“品牌消失”
在整个改制项目启动之初,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卡特彼勒公司就曾经作为六家潜在的合作者之一。如果凯特彼勒被选中的话,最大的好处就是可能为徐工带来同业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同时也为徐工品牌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更加便利的途径。更何况10年前两家公司就已经开始了合作,在徐州设立了一家合资企业,据说目前发展得也很好,应该说双方合作还是很有基础的。但徐工集团最终的选择却是凯雷投资,而不是卡特彼勒,这是为什么呢?如果选择凯特彼勒,其潜在的风险相当大。他们有可能将“徐工”这一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品牌雪藏起来,为其自己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扫清道路。类似的案例在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发生多起,其结果是原有的国内名牌迅速地销声匿迹。其实,这一点在双方最初的接洽过程已经有所体现,在双方的初步意向中,凯特彼勒就曾提到过相关的问题。
l
l
l 选择凯雷的缘由
良好的国际声誉
凯雷投资是美国最大的私募基金,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英国前首相梅杰等都在这家公司担任顾问。
国内有着良好的投资记录
凯雷先进的管理理念
避免“雪藏”的发生
首先,我们可以从出资结构以及董事会构成分析。
无论是选择国外同业还是选择国外的投资机构,都存在“雪藏”的可能性。为了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双方在初步协议中针对双方的出资比例、董事会的构成进行相应的规定。其一:凯雷出资额由原来的85%变为50%,有以前的绝对控股变成了相对控股;其二:董事会构成上进行了相应的变动,董事会由10人组成,双方各出5人,其中董事长由中方人员担任。因此,从整个公司的治理结构上可以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
此外,我们可以从凯雷的公司性质以及核心业务分析。
凯雷是一家专事资本投资而非实业投资的公司,与徐工集团不存在同业竞争的关系,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发生上述风险的可能,大家所担心的“徐工”品牌被雪藏的担忧基本上可以消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