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簿

公告

最新日志

最新评论

搜索

登陆

友情连接

统计

2007/9/9 14:02:00
诚实守信是健康的个性心理特征(转)

诚实守信是健康的个性心理特征

出自:常州国际学院网站

    东汉的太学范式与张助是好朋友,范式是山东人,张劭是河南人。学成后,范、张二人约定两年后的某一天,将到张家一聚。
    两年后的这一天,张劭告诉母亲范式要来,张助的母亲不相信,从山东到河南那么远,难道范式真的会来吗?然而,范式真的来了。张劭的母亲不禁夸赞到,范式真是个诚实守信的君子,还对儿子说,与这样的人结交,不会有错。
    一、什么是诚实守信
    人们的活动可以分为互相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想问题”,一是“ 办事情” 。“想问题”就是认识客观事物,也叫认识世界。“办事情”,就是按照认识有规律地改变客观事物,也叫改造世界。“想问题”是一种心理活动,“办事情”是人在心理活动指引下的行为。而诚实守信就是指:人们在“想问题”和“办事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真实、有信用、言行一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是一种健康的个性心理特征。
    例如前美国总统华盛顿幼年时,曾有这样一次经历。一天,父亲要外出,留他一人在家。父亲回家时,突然发现自己十分喜爱的两株樱桃树被砍折了,不免有点生气,但他并没有发脾气,而是平静地问小华盛顿这是怎么回事。小华盛顿诚实他讲出了事情的经过:他见父亲每天都要砍柴,为了帮父亲的忙,他就用自己的小斧子砍倒了那两棵小树。父亲没有责备小华盛顿,而是为他的诚实而高兴,并夸赞了他的诚实,鼓励他将来要诚实地面对生活。后来,“诚实守信”便成了华盛顿一生的优秀品质,使他受益无穷。
    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们都喜欢诚实守信的人,并愿意与他们交往。“诚实守信”是一个人人格、品德的重要标志。
    诚实守信心理要求人们在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和对待事物的时候,要公正坦率,忠诚老实,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曾对青少年做过一次有趣的测验。他让300多个学生从550个描述人的个性特点的形容词中挑选出自己所喜欢的形容词,并指明喜欢的程度。结果,这些学生的选择有惊人的一致性,对形容词“真诚”、“诚实”、“信得过”评价最高,对“不真诚”、“虚伪”、“欺骗”评价最低。这说明大多数人喜欢“诚实守信”的品质,因为它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共同需求的一种健康心理。诚实的人总是处处受欢迎,守信的人总是时时受尊敬,能否作一个受人欢迎和尊敬的人,是大多数青少年朋友经常思考的问题。
    例如曾有一个高二年级的插班生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我来到了一个新的集体,面对着陌生的同学和老师,作为一个插班生,他们是否欢迎我?老师是否喜欢我?我该怎么办?也许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我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同学,用我的刻苦和勤奋对待我的学习。我不愿做一个不受欢迎、不被人尊重的人,如果我努力实现自己的诺言,相信一定会成功。”结果正如这位同学所料的那样,她用自己的真诚和守信赢得了同学们的理解和欢迎,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赢得了老师的赞扬和肯定。
    这个例子说明,只要我们养成了诚实守信的良好心理品质,并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认同、关怀、理解和赞扬。
    马克思曾说过这样的话:“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是很不容易的。友谊总是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播种真诚,收获友谊”,此话不假,诚实守信心理要求人们真实客观地对待事物,用信守诺言来填充别人对你的认识空间。
    总而言之,诚实守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它与人的意志、气质和性格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二、诚实守信心理与意志、气质、性格的关系
    (一)诚实守信与意志的关系
    坚强的意志可以促使诚实守信心理的形成。具有坚强意志的人,能克服内在的惰性和外界的干扰,能及时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使诚实守信习惯化。诚实守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且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获取别人的认同以确保自己良好的形象,满足被人尊重的心理需要。并且,能自动地调整态度、控制行为,做到“客观、真实地对待自己、别人和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意志被逐渐地得到培养。
    (二)诚实守信与气质的关系
    诚实守信心理的形成过程,会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使气质的消极因素得到抑制,使积极因素得到发展。比如:诚实守信心理的养成,可以克服多血质“容易夸张、脱离实际”的消极因素,使多血质类型的人真实、客观地面对世界。
    (三)诚实守信与性格的关系
    诚实守信是对人、对物的态度和行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总是勤勤恳恳,克服重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在面对自己时,能自尊自强,虚怀若谷;面对别人时,能诚实真挚、助人为乐;面对事业时,能勤奋拼搏,执着追求。这样的人能自觉主动地克服自己的缺点,使自己的性格不断得到完善。可见,诚实守信心理是形成良好性格的重要条件之一。
    性格对一个人的学习、事业、生活所起的作用是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它影响着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态度,并使自己的行为习惯化。良好的性格能使人在态度方面客观、真实、诚恳,在行为上谨慎、积极、主动、热忱。就像恩格斯说的那样:“人的性格不仅表现他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么做。”具备良好性格的人能诚实待人,信守诺言。因此,诚实守信心理不仅是良好性格形成的保障,而且是良好性格的重要内容。一提起诚实守信,人们马上会想起与之对立的一个词:虚伪欺骗。在认识诚实守信心理时,不能也不应忘记分析一下虚伪欺骗的心理。
虚伪欺骗心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狼来了”的故事大家也许都读过。那个牧羊的少年三番五次欺骗他人,致使他人不再相信他。当狼真的来时,人们还以为这个牧羊少年又在搞“欺骗游戏”,所以没有人去搭救他,使他最终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一、什么是虚伪欺骗心理
    虚伪欺骗心理是指:人们在对待自己和与别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掩盖事实真相、满足私欲、骗取信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一种消极的个性心理特征。
    虚伪欺骗心理是人们普遍痛恨的一种不健康心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虚伪欺骗的实质就是不诚实。用虚假的言语或行动掩盖事实真相,满足私欲,骗取信任,使人上当受骗,既害人又害己,是一种极不道德的心理行为。
    “虚伪”和“欺骗”在心理活动方面有着区别。“虚伪”是以虚荣心为基础的一种心理活动,在行为上表现为不真实、不真诚,不愿承认和接受事实真相,这种心理一般不会直接带来损害别人的后果。而“欺骗”则不然,“欺骗”是以获取别人的信任为目的的,在满足自己私欲的同时,会给对方造成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这种行为是一种非常卑劣的行为。
    例如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商贩或商店,就是用了欺骗的手段,夸大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以次充好,用花言巧语骗取顾客的信任,使顾客上当受骗,给顾客造成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损失。有的甚至不择手段。
    在分析虚伪欺骗时,还要正确对待“善意”欺骗和“恶意”欺骗,自我欺骗和欺骗他人。“善意”欺骗一般是指:为了不让他人过分悲伤或精神崩溃,怀着善良的愿望而隐瞒了事实真相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能够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的。“恶意”欺骗一般带有明显的损人利己企图,常给人造成不良后果,为人们所憎恨。自我欺骗是指:由于个人心理承受力太差,感情脆弱,而不愿或不敢正视自己生活的一种心理或行为表现。自我欺骗对自己的成长极为不利,因为它是对自己的不诚实。欺骗他人通常是指:以谋取私利为目的以骗取他人信任为手段而进行的不健康、不光彩的行为,是为社会所深恶痛绝的不道德行为。
    每一个人,尤其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一定要避免虚伪欺骗心理和行为的产生,以免对自己对他人造成不应有的危害。虚伪欺骗心理几乎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只不过有的人意志坚强,态度端正,需要合理,动机纯正,个性发展健全而成熟,能够随时随地预防和修正,才使这种心理或行为不表现出来。
   二、虚的欺骗胁理产主的原因
    虚伪欺骗心理产生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合理的需要
    有些青少年朋友常常有一些不合理的需要,并且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不能正确调整。如有些青少年喜欢自我炫耀,在长期得不到重视或遇到挫折时,就会认为这是社会错了,而不是自己的需要不合理,渐渐地与社会格格不入,以不诚实的态度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结果,虚伪欺骗就慢慢地进入了他们的性格当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因此,在不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虚伪欺骗心理就乘虚而入了。
    (二)错误的动机
    人一旦产生某种动机,就会伴随有相应的行为,并带来相应的结果。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带来行为。不合理的需要会产生错误的动机,错误的动机又会带来不良的行为。
    在社会中,人是要相互交往的,交往的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它包括:愿意和别人在一起而不愿独处的群体感,希望获得友爱和帮助的友谊感,等等,当交往动机不良,即不是为了获得友谊,不是为了得到帮助,而只是为了某方面不正当的私利而和别人交往的话,就很难用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别人,也就不会有朋友和事业上的伙伴。
    (三)家庭·学校·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
    1.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场所,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教育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具有不良因素的家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缺陷家庭,如离婚家庭、再婚家庭;丧父或丧母家庭;另一类是家庭结构虽然正常,但其中却隐含各种不良因素,比如:家庭成员本身的不良行为或家庭成员间的不和睦等。这些家庭不良因素对孩子心理的成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虚伪欺骗心理的产生,与这些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例如一位初二年级的班主任讲:她的班里有一个男生;学习成绩相当差,经常用谎话欺骗老师和同学,孩子们都不愿和他在一块,人缘极为不好。后来老师经过家访才知道他父母早已离异,他被判给父亲,而父亲忙于生意上的事顾不上管他,他只好和年岁己高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也管不了他。这个孩子经常以奶奶有病需要照顾来欺骗老师,不去上学,又反过来向奶奶要钱,说学校要交某种费用。这样他经常旷课,拿着奶奶给的钱去玩游艺机,结交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说谎话对于他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
    在这个学生的心里,无疑已形成了虚伪欺骗的习惯,而且长时间得不到控制和调节,结果养成了包括欺骗在内的多种不良行为,这与他的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学校
    学校是青少年受教育、长知识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主阵地,学生对学校也会产生依赖心理和归属心理。如果学校教育失当,师生关系紧张,就必会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健康,滋生虚伪欺骗等不良的心理和行为。
    在重智育而忽视全面发展的传统教育体制下,会使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自尊心严重受挫,丧失自信心,失去上进心,渐渐地,虚伪和欺骗的动机和行为便产生了,有的甚至想出各种办法骗取成绩,蒙混老师。
    违反教育原则的体罚、侮辱学生或者放纵学生,不但不能使学生心服,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也难以用真诚正确地对待自己、同学和老师。
    3.社会
    社会是复杂的,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健康的社会环境像叫大熔炉,可以把青少年炼成有用的人材;而不健康的社会环境则像一个大染缸,可以使青少年染上各种不良习气。
    社会不良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一、不健康书刊、画报是腐蚀青少年的重要精神毒品。
    第二、电影、电视、录相中的不良情节、不良镜头又是一种毒害很深的精神鸦片。
    第三、不良分子的腐蚀、胁迫和教唆也易使部分青少年朋友染上虚伪欺骗的恶劣品质。
    第四、不健康的意识形态也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易使人陷入自私自利的泥坑,产生虚伪欺骗的动机。 养成诚实守信心理,克服虚伪欺骗心理 一个高中学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初三语文毕业考试快结束时,我还有几道填空题没写上。我紧咬嘴唇,耳边仿佛听到秒针“嘀哒”地向前飞转。它的节奏是枯燥的,但也是无情的,突然,我下意识地把手伸进位子。书!语文书!禁不住诱惑的我第一次作 弊了,我获得了年级第一。当别人向我投来钦佩的目光时,我仿佛听到了同学们的“作弊”、“可耻”、“虚伪”、“欺骗教师”的声音……我的心乱糟糟的,矛盾极了。“怎么办?”在良心的谴责中三天过去了,我不敢正眼瞧老师和同学。第四天,经过一晚上思考的我迈着沉重而坚定的步子走向老师办公室。走出办公室,一下子轻松多了,我抬起头,校园里的阳光是那么明媚,花也开得正红……
    一、维护自我尊严是首要条件
    我国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人如果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正确对待自己,是难能可贵的事情。事实确实如此,人一生都在不停地认识自己。那么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养成诚实守信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呢?其首要途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维护以自信为基础的自我尊严。
     (一)自尊不是自傲
    自傲一般表现为目中无人,妄自尊大,这种人通常不顾及别人的需要和利益。虚伪欺骗行为中含有自傲的成份,这种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不诚实,不尊重他人,常用谎言欺骗他人。诚实守信不是自傲,而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把自尊和敬人结合起来,才能诚实守信地对待自己和别人。
      (二)自尊以自信为前提
        自尊是指:珍视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指向自我的尊重。
        维护自尊,要以自信为前提,也就是要在相信自己,承认现实的基础上,客观、诚实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自信的人,诚实守信,不出尔反尔,敢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因此,不自卑,也不会虚伪欺骗。
    所以,要想培养诚实守信的心理,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尊,合理维护自尊,增强自信心,学会自爱,自觉主动地抵制和克服虚伪欺骗心理的产生。
    二、发挥良心的内在监督作用
    当人们处在维护自我尊严的过程中时,其内心会深深地体会到诚实守信的巨大魅力,此刻,在他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愿望,希望别人也能用真诚、守信的态度对待他。也就是说,他会自觉地约束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把诚实守信看作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如果出现了虚伪的心理,产生了欺骗的行为,其内心就会很痛苦。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良心在起作用。
    (一)良心就像一只警钟,提醒你自觉抵制虚伪欺骗心理
    在心理学上,良心就是个人对使命、职责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和自我评价,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在养成诚实守信心理、克服虚伪欺骗心理过程中,良心起着重大的监督作用,它像一个忠实的自鸣钟,当虚伪欺骗心理萌芽时,它就会敲起警钟,引起你的重视,提醒你采取措施抵制这种不良心理。
    (二)良心对不合理的需要、错误的动机起着控制作用
    不合理的需要会引起错误的动机,而良心对这种动机会起着制约作用。当一个人产生虚伪欺骗动机时,良心就会进行自我检查,就会提出诸如,“我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一我处在别人的位置上将会怎样做?”“我能这么办吗”等问题,促使其严肃地思考,认真地对待,仔细地权衡,对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虚伪欺骗动机予以及时否定,进而采取诚实守信的行为。
    (三)良心在行为进行中起着监督作用
    良心对个体行为进行中的情感、意志,信念以及行为方式和手段,始终起着监督的作用。有些人虚伪欺骗是因为怀有侥幸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良心可能会起到监督作用,及时纠正自私的欲念和不合理的情感,改变行为方式和方向,自觉克服不健康的虚伪欺骗心理,培养自己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
    (四)良心对行为的后果起着自我评价作用
    人在做完某件事之后总要反思一下,自我评价一番,会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两种心态。当一个人做了虚伪欺骗的事之后,良心评价就会使其产生羞耻感和自责感。羞耻感使人无地自容,自责感使人对自己做出公正而严厉的审判,帮助其以后克服虚伪欺骗行为,以真诚、守信的心理对待别人。
    三、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中,但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人们又常常为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感叹、迷惆和疑虑。融洽、丰富的人际关系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愉快的体验和社会需要的满足。
    诚实守信的人常常能从全局考虑,给对方以尊重、信任、理解、友谊和帮助。虚伪欺骗的人往往抱着反抗、怀疑、厌倦、虚假、自私、拒绝、炫耀的态度与人交往。
    融洽的人际关系将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各种不同的集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个体产生归属感,并从其中获取真实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体验到被别人关心、爱护和理解的欢乐,并以更加诚实的态度和守信的行为对待别人。
    不良的人际关系则起着阻碍、削弱人的行为效果的消极作用。消极的人际关系会使人的心理适应系统紊乱,导致错误的动机和不良的行为。当心理适应系统紊乱时,人就很难用真诚、热情的态度对待别人,也很难用遵守诺言的行为与别人交往。
    养成诚实守信心理,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克服虚伪欺骗心理,需要人们做到以下几点: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先人后己,舍己为人。
    孔子的交友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现代人还指出:“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等,都说明了良好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发展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四、用理想导航
    有位诗人曾写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点点;理想是火,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光明……”从这美好的诗句中不难看出理想对一个人成长的巨大作用。理想决定着人生的方向,是人生奋斗的根本动力,它能给人以力量和智慧。
    理想是心理活动的灯塔,它正确地引导人们用合理的态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促使人逐渐养成诸如诚实、守信、热情等良好的心理特征,克服虚伪、欺骗、冷谈等不良的心理特征。同时,理想还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催促人追求真善美,在实际生活中扬长避短,用顽强的毅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人生是绚丽的,因为它有理想;青春是美好的,因为它有朝气。没有理想,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就没有方向,就没有伟大的奋斗目标。
    青少年朋友应当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人格理想的重要内容,作为自己毕生所追求的目标。

posted @ 2007/9/9 14:02:00 myfreemail.lee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