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开发
马先明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2001班 221008
摘要:非我态度通过社会环境圈及个体思维惯性的作用,经过个人的努力即模仿或服从,形成弱我态度;弱我态度再通过自我的感悟、深层发掘即同化和内化,转化为自我态度即个人的社会态度。如果个体能运用这种社会态度产生“新颖性”的结果,那么这种能力就是创造能力。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能力;社会态度;创造能力培养;创造能力开发
1980年,上海交通大学的许立言同志把创造学从国外引入中国大陆,最初只有很少人研究,但是很快,创造学在我国的科技界、产业界和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参研人员很快增加,于是创造学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迅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一直是当今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笔者根据《普通创造学》及《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对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予以阐述:
一、 创造能力的含义
要谈创造能力,首先要从创造力谈起。人们所说的创造力,就是能产生“新颖性”结果的能力,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狭义的创造力和创造能力。所谓狭义的创造力,是隐性的创造力,是先天形成的在人脑中的一种自然属性,它与人的知识和阅历无直接关联;而创造能力,则是显性的创造力,它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是人后天通过各种教育或训练才形成的,与人的知识和阅历即后天的培养有密切关系。因此,创造能力属于创造力的范畴,是可以通过后天个人的努力予以培养和开发的。
二、 创造能力的追根求源
创造能力宏观表现为一个人处理个人的事或物的方法即个人的社会态度。1993年,迈尔斯提出,社会态度是指某人或某物的一种喜欢或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在人们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的分析态度。1961年,凯尔曼提出一般公认的也是很有说服力的社会态度的形成理论,他将社会态度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或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和内化阶段。
模仿或服从阶段,是态度形成的最基本的阶段,是指态度本来并不属于自己,它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和学习外界的社会态度,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一阶段,态度的学习极不稳定,没有浓厚的兴趣、外界良好的引导或者坚强的意志是很难完成这一阶段的。 同化阶段,比模仿或服从阶段更高一级,它是指态度经过模仿或服从之后,通过个人的学习和主观的努力,逐渐地被这种行为或观念所感化,进而慢慢地形成自己的行为或观念。这是态度形成的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没有个人的感悟,没有个人的消化吸收,就不可能将之中外在的态度转化为自己的态度。内化阶段是最高级的一个阶段,是指这种行为或观念经过模仿或服从、同化两个阶段,逐渐地上升为自己的意志,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真正地能运用这种行为或观念来解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这才是态度学习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三、 创造能力的继续发掘
通过以上追根求源式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创造能力属于人的一种社会态度,并且也了解社会态度的定义及形成过程。在这里,我们再对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地发掘。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如下:
非我态度 弱我态度 社会态度
图一: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
通过分析以上的示意图,可以很清楚地了解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非我态度通过社会环境圈的作用,经过个人的努力即模仿或服从,形成弱我态度;弱我态度再通过自我的感悟、深层发掘即同化和内化,转化为自我态度即个人的社会态度。
非我态度就其字面理解,是指不属于自己的态度。再进一步的发掘,这种非我态度就是指一种社会氛围,即作用在外在的人或物上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所形成的社会传统、历史文化等。社会环境圈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生存的环境圈,包括家庭、学校及个人交际圈等,也包括在这些范围内作用的各种事物,如:学习的书籍、音乐等等。弱我态度是指已经存在个体内部的不成熟的社会态度。这种态度很不稳定,也很容易失去,也许在无意识之中就失之交臂,这就需要外在正确的引导、内在坚强的毅力共同作用。可能这种外在的作用是有意识的,也可能这种外在的作用是无意识的,这种差别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表现的尤为显著。如果家庭和学校能通过有效的手段对没有形成或正在形成世界观的未成年人施以良好的影响、正确的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历史就会重新改写。良好的社会环境并不一定能造就出社会英才。强调外在的作用,当然也不能忽视内在因素的作用。这就进入态度学习的下一个阶段,即同化阶段。同化阶段需要个体拥有良好的悟性,坚强的毅力以及勤奋求实的作风,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又来源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在未形成世界观阶段(如学龄前阶段、小学、初中、高中等)的教育,即通过外在的影响将社会传统、家庭传统传递给个体。同化阶段将这种弱我态度得以强化,到达下一个阶段——内化阶段。内化阶段是将强化后的弱我态度提升为自我态度。
以上就是单一态度的作用过程。而一个人的能力的提高也就是以上过程的循环作用,示意图如下:
非我态度 弱我态度 社会态度
图二:社会态度的提高过程
社会态度的提高遵循以上的过程。已经形成的社会态度就组成了个体的思维惯性。个体在社会环境圈的作用范围之内,运用这种思维惯性将非我态度经过模仿或服从阶段形成弱我态度,又经过同化阶段、内化阶段提高后的社会态度。如果个体能跳出原有的思维惯性,进行二次或多次开发即创新,就能形成强大的富有创造性的能力。这就是社会态度即个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过程,也就是创造能力的提高过程。
四、 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通过以上追根求源式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创造能力的形成及提高过程,也不难理解创造能力不但可以培养,而且可以开发,这也是中国矿业大学创造学教学与研究中心庄寿强教授提出的创造学的两大基本原理(创造力人人皆有,创造力可以开发)之一。作为创造能力的培养者和开发者,关键是做好社会态度形成的第一个步,即模仿或服从阶段中的社会环境因素,可以通过塑造良好的创造氛围、智力训练,塑造创造楷模等一系列手段来达到培养和开发创造能力的目的。作为受培养者,关键是做好社会态度形成的第二步,即同化阶段。没有这一阶段,就不可能达到内化阶段,上升为自己的意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