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里来了位新同事,暂且叫他任兄,性格比较谨慎保守,喜欢独来独往。
前一阵与他合作一个项目,几次交往后渐渐熟悉起来,问他为何总与大家保持着距离,一副生人勿近的高冷范。
他笑说:“同事就是同事,不想牵扯除了工作以外的关系。”一句话说得我也自动退避三舍,保持礼貌的拘谨。
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一大半的时间我们都和同事在一起。
如果像任兄这样,除了工作之外三缄其口,自行其是,想来这日子过得也是相当寡淡。
更何况工作中到处都要与人打交道,毫无情分的同事关系,在处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时,就不容易打擦边球,给日常工作带来很多阻碍。
那么,是不是和同事们打成一片就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呢?非也。
如果同事之间的私人关系太过亲密,开展工作的时候也会感到缩手缩脚,特别在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很多事情处理起来就无法公正客观了。
真是近了不行,远了也不行啊。其实吧,把握同事之间这种微妙关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认知上:首先是同事,然后才是朋友
朋友需要志同道合、互相欣赏,同事则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
朋友是可以主观选择的,而同事却是客观接受的。只有先把“工作”处理好,同事之间才能建立互信,获得彼此的尊重。
有了这样的基础,才可能继续发展成工作以外的朋友。
如果倒过来,大家先搅成一锅粥无话不谈,到了真正做事的时候,免不了受到私人感情的影响而无法就事论事,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麻烦。
理想的情况是,同事相处更多的是理性的尊重和互利,避免情绪化的要求和僭越。
大家以一个成熟的思维模式主导人际交往中的尺度和分寸,彼此既有合作又有私人空间。
但是人非草木,不可能如此完美地掌握相处的界限,但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至于在原则性问题上犯迷糊,给自己挖坑。
二、处事上:学会外圆内方
每个人都希望在工作中左右逢源、人见人爱。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点:善于发现别人的需求。
对症下药,别人哪儿痒挠哪儿,怎能不招人喜欢。
在群体中自处,既不必像任兄,全身拉起铁丝网高度戒备,也不用到处逢迎和谁都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弟。
有自己的底线和坚持,也愿意尊重和接纳与自己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个性。
毕竟物种具有多样性,总是以自己作为楷模和标准也是比较极端的偏执狂。
我们既不必为了保护自己而全身带刺,也不必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给自己和他人都找到舒服的相处方式。
三、行动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交良师益友
社会法则要求每个独立的个体都要有自己的立身之本,唯有如此,才能与他人平等相处。
无论是想与同事有默契的合作,还是希望更进一步发展成分享生活的朋友,前提条件都是要先做好自己。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尤其在职场,为自己寻觅一两位良师益友,在工作和生活上提点自己,可以少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也可以为枯燥单调的职场生活注入一些活力。
工作不易,好友难寻。保持良好的心态,采取有效的方法,鱼和熊掌也是可以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