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横向联营,崭露头角
上个世纪80年初,考虑到企业自身技术水平低和无品牌现状,李如成决定与上海“开开”分厂携手合作。由上海方面有偿提供技术、信息和商标,青春服装厂负责加工生产衬衫。横向联营和借牌生产(和上海“开开”合作)为其迈上名牌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4年,李如成一举成功推出地方性品牌“北仑港”衬衫,第二年产量就达到了300多万件,被商业部评为“全国最畅销产品”,在全国崭露出头角。雅戈尔集团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了资本和技术的原始积累,也使整个企业走上了欣欣向荣之路。
立牌:果断扬弃,打造名牌
上个世纪的80年代,洋品牌对国内市场形成了强大冲击,李如成判断:“我们必须放弃‘北仑港’这个品牌,重新考虑一个更具外向风格的品牌。显然,在服装行业之内,品牌、市场、管理竞争中挑战与机遇并存,谁看得远一些,下手早一点,谁就能夺得先机,而‘北仑港’这个带有极为浓烈的地方色彩的品牌有明显的局限,未来发展的潜力肯定会受到制约……”雅戈尔毅然放弃“北仑港”品牌,全力投入名牌攻坚战。其后雅戈尔一路凯歌高奏,验证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1990年11月,合资成立雅戈尔制衣有限责任公司,企业资产猛增到11000万元,实力大增。公司投资6000万元,按照国际标准建成了一座13万平方米的全封闭、全空调的高科技的衬衫生产大楼,专门生产中高档次的“雅戈尔”衬衫。同年斥资300万元引进意大利和德国的西装流水线,并与意大利切维斯公司合作,推出雅戈尔西服。1993年实施的股份制改造也为雅戈尔集团注入了强劲动力,从1993年到1997年4年间,雅戈尔年均销售增长率88%,利润增长率95%,总资产也从2600万元增加到83亿,增长近30倍。同时,接连跨入中国服装行业八强企业、三强企业和全国综合评价最优500家企业之列。1998年,雅戈尔股票成功上市,成功晋升名牌企业行列。
扬牌:坚持自创品牌,塑造品牌型企业
上世纪90年代的雅戈尔取得了一系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和荣誉,但是随着中国服装市场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在和它们竞争的过程中,李如成逐步认识到雅戈尔还不是品牌,顶多是名牌,即品牌的初步阶段。中国的很多所谓的名牌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它不是依靠品牌本身蕴涵的文化、个性、质量等因素,而是依靠“电视广告+名人效应”带动的,不具有一个品牌所应该具有的全方位的系统的组合因素。
因此,要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服装行业立足,并且要加快发展,雅戈尔决心开创品牌,做品牌经营,走品牌之路。雅戈尔的品牌之路颇具特色,即坚持以制造业作为核心,坚持做自己的品牌,坚持塑造品牌型企业,坚持国际化道路。
1制造业是服装品牌的核心
服装行业流行着一种看法:一流企业做设计,二流企业做销售,三流企业做生产。但是雅戈尔发现,实际上欧洲很多品牌对生产十分重视,都有自己的生产中心,最为关键的是最能体现品牌价值的原料和工艺都自己做。如“爱马仕”,不仅拥有成衣制造,而且还打算进入面料领域。顶尖品牌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跨国采购,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品牌的标准。雅戈尔必须在珍惜自己核心的工业制造的同时,不断寻找与其品牌定位相适应的合作企业,既不能什么产品都自己制造,但也不可能什么都到外面采购。做品牌要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作保障,因此,1997年以后雅戈尔更加注重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管理能力等提升,加大生产性投入。
1999年10月,占地30万平方米的雅戈尔国际服装城首期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融纺织、制衣、销售、贸易于一体,并且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综合型工业基地。
2坚定走自创品牌模式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国外知名品牌服装即将与国内服装企业正面对阵,这使得中国的服装市场风云突变,国内服装企业纷纷回归传统的贴牌生产模式,而雅戈尔也必须在贴牌生产模式和自创品牌模式间做出抉择。
贴牌生产战略是相对稳健的一条老路,其原因有三:一方面只需要生产性投入而不需要进行品牌运作投入,投入和风险都较低;另一方面,中国服装企业由于原材料尤其是人力资源成本较低而在生产加工环节上具有强大竞争力;再有中国服装企业的品牌并不为国外采购商所注重,做自己品牌困难较大。雅戈尔的产能、产品质量、丰富的代加工经验、扎实的客户基础都使得其做贴牌生产优势更为明显。而品牌创建困难更多,周期更长。但是自创品牌战略一旦成功,企业将获得长久持续的高速度发展。
雅戈尔究竟该走那条道路?带着疑问李如成走访了日本和欧美等地服装强国。“我们的压力可能是年轻的企业走路不稳健,有点毛毛躁躁;他们则是六十多岁的老人,有点哆哆嗦嗦。这是我自己对整个行业的评价。这时,我反倒感觉我们中国企业生命力更强,我们这个产业还是一个朝阳产业,还刚开始起步。”李如成考察回国后如是说。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考察和认真思考,李如成做出了继续做雅戈尔品牌的决策。
作者:华彩咨询集团总裁--白万纲 联系作者:mars.bay@china-co.com 13818181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