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百度百科 企业的不良资产是指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资金)挂帐,以及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
不良资产是不能参与企业正常资金周转的资产,如债务单位长期拖欠的应收款项,企业购进或生产的呆滞积压物资以及不良投资等。 1998年以后,我国将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即“五级分类”。1999年7月,央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及《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现在通常提取的专项准备金比例为:关注2%、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后三类为不良资产。
贷款五级分类核心解释
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根据内在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此前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是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损失四类。
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农村信用社推行五级分类的目的是:促进农村信用社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揭示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的质量;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回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信贷管理;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五级分类各档次的核心定义和基本特征: (一) 正常类贷款 核心定义: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借款人能够用正常经营收入偿还贷款本息,无论从借款人本身还是从外部环境看,都不会影响贷款按时足额偿还。正常贷款的基本特征主就是"一切正常"。 (二) 关注类贷款 核心定义: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同正常贷款一样,借款人能够用正常经营收入偿还贷款本息,但是存在潜在的缺陷,可能影响贷款的偿还,划分时要抓住"潜在缺陷"这一基本特征。 (三) 次级类贷款 核心定义: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次级类贷款是不良贷款的分界线,划分时要格外审慎。借款人必须靠正常营业收入之外的其他来源偿还贷款本息,有可能造成一定损失的至少划为次级类。次级贷款的基本特征是"缺陷明显,可能损失"。 (四) 可疑类贷款 核心定义: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可疑类贷款具有次级类贷款的所有表现,只是程度更加严重,往往是因重组或诉讼等原因损失程度难以确定而划分为可疑类。划分可疑类贷款要把握"肯定损失"这一基本特征。 (五) 损失类贷款 核心定义: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损失类贷款的基本特征是"损失严重",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履行什么程序,贷款都注定要全部损失或收回价值微乎其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