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Banner|栏目
New BLog|日志
New Reply|回复
New message|留言
User Login|登陆
BLog Search|搜索
BLog Info|信息
My Links|收藏

 

《行动目标希特勒》给我们的项目启示——一个虽败犹荣的项目 
leisuredo 发表于 2009/4/5 17:00:00

    最近看了电影《行动目标希特勒》,感触良多,不禁想到——如果行动者学过PM,读过PMBOK,是PMP,那么历史是否就会改写?

   
    《行动目标希特勒》是根据德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刺杀希特勒的真实历史改编而成。当年,陆军上校克劳斯·施陶芬贝格与一批有识之士一起策划了这起暗杀计划。他们借用北欧神话中奥丁神的婢女瓦尔基里的名字,将计划命名为“瓦尔基里行动”。计划表面上是镇压德军内部骚乱的应急行动,其实,施陶芬贝格等人是以此为幌子,实质是一次暗杀夺权行动,并组织了1000人的骑兵队,准备在暗杀成功后杀入柏林,将纳粹余孽一网打尽。《行动目标希特勒》并不是第一部描述“瓦尔基里行动”的电影。讲好这个故事其实很困难:人人都知道希特勒没死,大多历史迷也都知道从技术角度讲,他为什么没被炸死。如何把这个众所周知的事情讲述得让人喘不过气来,需要导演的功力。本片的精彩之处在于烘托气氛的手法,细节的处理,和整个影片统一的冷静客观的风格。 和以往作品不同,为了突出施陶芬伯格在众多角色中的核心地位,在片中他除了刺杀计划的执行者这个身份之外,还比较“戏说”地成了“瓦尔基里行动”的最初策划者、主要游说者以及政变行动的核心领导者。在刺杀行动开始后,又用集团内其他成员的怯懦,来衬托其沉着冷静的一面。此外,影片还重点塑造了施陶芬伯格英雄性格的另一个侧面——谋略,正如片中他自己所说,行动中最棘手的不是刺死希特勒,而是镇住希特勒身后的党卫军。影片的后半部笔墨都集中在施陶芬伯格实施刺杀计划后的举动:他指挥各路将领接管党政机要和武装总部、逮捕党卫军、控制指挥系统……让观众觉得这个人物不仅有谋杀的胆魄,还有领导才能。而施陶芬伯格和妻儿的温馨场景以及与妻子生死诀别等情节,让这个人物看起来更加有血有肉。


   
     KGB成员谢苗诺夫分析了刺杀希特勒为什么失败:“如果从形式逻辑的观点分析密谋者们在夺权企图中的失败,那么显然,还应该作三点说明:第一,这与德国人的民族性格有关,对他们来说,命令即是宗教。已拟定好的“Valkyrie”命令(该命令允许军队把政权夺到自己手中)尚未下达。第二,反对独裁者的密谋只有在所有参加者都准备为自己的理想献出生命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将军密谋的参加者们远不是每个人都象他们起来反对的那个人那样狂热。最后,第三,若要在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统治的国家里实现密谋,只有那些熟悉这一机构全部隐秘的人才能做到。但是将军们却认为:作为”国中之国”的军队可以决定一切。这是他们的失算。军队与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之间准备多年的厮 杀是以军队的失败而告终的。”果然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最近正学PMBOK,因此有点着魔地想:这个个行动就是一个项目啊,遗憾的是,这是一个失败的项目。施陶芬伯格(阿汤)是项目经理,目标是刺杀希特勒,夺取政权,与盟军谈判议和。结果是由于项目过程中的细节失误,对项目的结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一个大项目的成败,取决于N多个小环节。每一个小环节上的几分钟延迟都会对整体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果项目经理项目过程中更加细心,并能强以确认;如果项目组成员之间的配合再默契一点,项目的结局也许就不是这么悲壮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执著总是英雄们最感人的品质之一。如果做如下假设,是否历史就会改写了呢?:
    
     如果项目目标——在只有项目经理才能开会前往的老巢地堡,通过炸药成功炸死希特勒,不总是变化(是希特勒,还是希特勒和希姆莱)第一次就果断炸死希特勒……
     如果项目风险——对影响项目目标()的各项风险能够考虑周全,如会议地点不是在地堡?地堡消息不能准确反馈出来?希特勒受伤但仍活着?近卫军如果不听指挥?
     如果项目经理充分授权——项目总工即副官来主持技术工作(安装炸弹),而不是自己由于各种原因(少一个胳膊,2个手指)不得已亲自做不擅长的技术工作……
     如果项目技术方案简单可靠——炸弹组装及时完成,放在希特勒近前会议桌下的炸药是两包……
     如果项目里程碑——即炸弹爆炸完成后,内线不惧慌乱,能够在电话中明确说出“希特勒已死”,幕后指挥者则果断开始调兵行动……
     如果项目注意沟通——项目执行前讨论方案头脑风暴后,及时得出结论,并注意分析利害相关者,充分考量各自立场和态度,并有针对性提出预案;在项目执行中并且及时有效掌握舆论(电报系统、广播系统),注意信息发布的手段与效率,及时向利益相关者——官僚、军队、老百姓等——进行宣传,获得支持……

     (未完待续)

     最后,如果行动者学过PM,读过PMBOK,是PMP……

     历史是不能改写的,但我们可以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提高项目管理能力。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