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rdcoo.chinardm.com
公 告
登 陆
日志日历
导 航
日 志
评 论
链 接
统 计
 
外部技术协作的一点体会

最近和一些企业的老板或高管接触,大都有一番宏图大志,也有一些苦水,其中之一便是自身技术人员不足,薪水给的不足也导致招不来高手。所以相当一部分就开始找外部协作开发产品,但仍然是一肚子苦水,要么招不到合适的,要么找到了又没把项目干好,其中便有一些在犯着很明显的错误,如何把外部协作搞好呢,在微观管理上有几个关键的注意点是需要克服。

1门当户对

古时婚配强调门当户对,虽属糟粕,但基于“存在即合理”的道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某企业,几百万产值的规模,做专用计量设备,很多年的技术积累了,有相当的基础,但在电路设计和软件上后继乏人,于是找了外部高校合作,中国顶级的工科大学QH大学委托开发,最后结果很不理想。该协作实验室派了几位在读硕士生开发,最后弄了个样机,要投产的时候,发现一些工艺上的问题,需要修改下设计,学生毕业了,学校派了几位新学生继续维护,也不得力,而且学校喜欢做从01的创造性工作,不愿意做从110的改进型工作。企业既要求速度,又要求质量,时间久了,项目签署时的负责教授忙于军品、出国,再有事时,拖延托辞,从110的改进前前后后走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最后甲方没人接手,项目搁置了,也有另一案例的结果,过程类似,结果是自家安排人手重新开始的。

这个事件的根由是门不当、户不对。QH合作方每年的军工任务动辄以千万计,对区区10来万的小项目那里看的上眼,高人林立的科研机构,派出的是末位的新人,企业的项目没多难,尽心即可,这种排不上名的小项目,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另外高校承揽项目的公关辞最多见的是“我们有***位博士,***位硕士”,我们在企业里做过招聘的技术管理者都会有些经验,新毕业的博硕士刚到企业里来的时候,是否能马上拿得起放得下,已经毕业的工作后都尚且需要一个过程才能胜任,更何况还没出师的时候呢!但好像诸多企业里,就还正有类似的项目在这样实施着呢。

一些学校的学生在读期间也已经有不错的水平,但校方是否愿意派出这样的精英参与小项目又是一个问题。

门当户对就是采取“不求最好,但求最合适”的策略,起码在协作单位眼里,出钱提供项目的甲方,分量得够得上中等以上,试想一下,您一个项目的费用占了他全年科研经费的50%以上,他会不尽心尽力维护好吗?

 

2常规事务自己做,顶尖人才和技术外部协作

上面说了高校在读博硕士作不好设计,不是否定他们的能力。他们也能做好,但做好的是那类从01的创造性工作,后面的杂事是万万不可指望的,项目于他们是第二职业,另外他们的兴趣会因为后续的琐碎,而且是他们不是很适应的那类事情,会容易厌烦。大学是知识界的fans,他们会一直追寻着最新的技术前进。所以这类事情可以找大学做。

常规的后续事务一定要自己企业能接过来,就像狗熊掰棒子,前面扔了,后面得有跟着捡的。我曾经试验过北京西部的一所高校,二个项目分别和他们的两个系合作开发项目,算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一个的成功体会是安排了自己人在后面接得比较好,等于是用高校的脑,用我们自己人的手;另一个项目的成功体会是该项目占了他们较大份量,他们派出了老师亲自负责具体事务,参与的学生也是即将留校的硕士生,项目有延续性。再一个是只在顶尖难点部分才与他们合作,需要对产品和工艺很透彻的部分都由企业安排人员辅助和跟进。

 

3内部监控

企业的监控审核体系相对完备,目标比较清晰。中小企业之所以拿出来给外部协作,一定是自己缺乏人才,既包括系统人才,也包括实施的设计人才。没有懂足球的裁判,如何判断球场的精采?

 

4大企业的合作模式

人家大企业也和高校合作,为什么就能成功呢?没做好,就是你们水平低!相信一些“以成败论英雄”的愤青一定会说出如此愤世嫉俗的话来。中小企业的技术管理者们也不必为此太过窝火,他们的成功有几条,是中小企业不具备的优势,第一、大企业的外包项目往往是带有一定前沿科研性质的项目,这部分是高校的长项;第二、大企业的后续技术队伍具有较强的接力能力,高校研制出的样机在后期会被企业消化掉;第三、大企业的管理监控体系相对完备,既有体系又有专人,资源丰富;第四、大企业的项目一般能占到合作方的较大份额,那些建了联合实验室的更是如此;本来是露水情缘的妓女,现在成了被金屋藏娇的二奶,怎会没有较多的身心投入?第五、大企业的协作还有个优势,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较多,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的后备精英,毕业后随时可以吸纳入企业,就算交了学费,也是为自己人交的,不也挺好。

 

以上说的全是如何如何的问题,那对中小企业,如何解决问题呢?最后总结几个:

1、门当户对的:规模适当,算算自己的项目规模或企业规模,起码有一项在对方的协作单位名单中能排在中等以上,这样对方才有对你的预期,才会尽心尽力;

2、关系紧密的:最好有自己的朋友同学在其中,并且能主事,这样即使有问题,碍于面子也得把这场给圆下来,中途撂挑子,不了了之的可也不少见;

3、多方位的:外部协作不是仅限于高校,现在有一些自由职业者、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也承担这方面的业务,看起来收费比高校高一点,但其专业化在时间、综合设计效果等方面足以值得稍高的价钱,另外风险他们要担得。

4、自己办事:只在顶尖技术上面外部资源协作,这部分的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常规事务一定自力更生,就是通过自己随便招那么几个技术人员就能解决的常规事务,还是要有自己的常规人才储备,协作毕竟只是临时有难的帮手,不是居家过日子的夫妻,90%的日常问题还是得靠自家人解决的。

武晔卿 发表于 2008/8/11 8:21: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