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看“特立独行”的历史
1994年从SAP德国总部来到中国大陆工作以后,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我曾有意地去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阅读有关中国软件事业早期发展的各种文字。中国软件产业的起步,其实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20世纪50年代。虽然那段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对于像我这个年龄以及更年轻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但是透过中国软件事业的前辈——杨芙清、徐家福、王选等人对那段岁月饱含深情的回忆文章,以及散落于各类IT媒体的关于中国软件早期发展的零星片断,还是能感受到中国软件孕育和萌芽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透过那些回忆文章和散落于报章的片断,我逐渐了解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那段特殊的岁月里,中国软件事业在分析程序、编译程序和操作系统等领域都曾取得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并为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受制于当时国内计算机硬件平台的稳定性和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这些颇有创新性的软件最终并未通过市场流通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软件在中国还很难称之为独立的产业。
在不同场合与中国的IT记者和软件业内资深人士交流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观点,1984年是一个被他们屡屡提起的年份。他们经常告诉我,1984年可以算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当历史的车轮碾过这一年9月6日的时候,中国软件行业协会(China Software Industry Association, CSIA)诞生了。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软件在中国逐渐摆脱了一直以来作为电子工业或计算机工业一个分支的从属者地位,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而存在。从中国软件发展的全景图来看,正是从那一年起,中国软件产业的恢弘画卷,开始更加壮丽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2、打开国门看世界
(1)国际软件产业的黄金岁月
在“地球村”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不妨将观察视野放宽到全球。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软件告别蹒跚学步,真正踏上产业化发展之旅时,在地球另一面的美国,正在发生着对全球计算机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变革。开放架构的IBM兼容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 PC)取代了苹果电脑公司(Apple)的苹果II型计算机等竞争产品的优势地位,并逐渐超越了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大型机(mainframe)和小型机(minicomputer),成为主导设计和应用最普遍的通用计算平台。个人计算机全面兴起,打破了截至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应用主要局限于军队、政府和大型企业的传统,计算机开始走进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个人计算机销量持续保持双位数增长,形成了庞大的软件安装基础(installation base),为操作系统(Operation System, OS)和各类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的发展创造了空前的市场机会。
基于PC计算平台,一批面向大众市场的通用软件产品和公司诞生了。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1975年创办的微软公司(Microsoft)、卡帕(Mitch Kaper)1982年创立的莲花公司(Lotus)以及Adobe、AutoDesk、Intuit和Novell等,成为PC计算时代全球软件产业中万众瞩目的明星,并在资本市场创造了一个个财富传奇。1972年由哈索·普拉特纳(Hasso Plattner)等5位前IBM软件工程师联合创建的SAP公司,作为独立企业级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首先把大型企业应用软件从大型计算机专用操作系统平台,转向Unix、IBM OS/2和Windows NT等新的计算平台。这一转变过程,让SAP等企业级软件厂商,从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快速增长中获得了巨大收益。国际数据公司(IDC)等专业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整个20世纪80年代,全球软件产业以激动人心的每年20%的复合增长率飞速增长。
(2)与国际软件产业兼容发展
当全球软件产业随着个人计算机时代全面到来而迎来其飞速发展的黄金岁月时,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开始成为邓小平先生领导下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曾经一度紧闭的国门,终于向世界打开了。透过对外开放的窗口,刚刚经历了十年动荡的中国,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计算机软硬件产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所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巨大差距,对中国的决策层和科技工作者带来的巨大震撼,是不言而喻的。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经过不断地反思、讨论,甚至是争论,中国计算机工业的发展,逐渐放弃了一直以来的“特立独行”的发展道路,在发展国产小型机和个人计算机上,逐渐采取了软、硬件与国际主流产品兼容的发展战略。
我从媒体对软件产业发展初期有限的新闻报道来看,中国软件产业打开国门以后“拿来主义”的学习,是从移植和汉化国外产品和开发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始移植和汉化了一些国外的软件产品,并尝试将汉化后的软件进入市场流通。这些初步有了市场和用户概念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成为中国软件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先驱。从那时开始,中国软件产业发展逐渐告别了原来独立于世界IT产业的闭门造车式的“自主研发”阶段,进入了一个为时20年的“拿来主义”的开放与学习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