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ooks.chinardm.com
公 告
登 陆
日志日历
导 航
日 志
评 论
链 接
统 计
 
第一章 第二节 辉煌二十年(2)

  3、本土软件企业的成长

  (1)第一批本土软件企业诞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对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的巨大商业化需求。在国立大学和科研机构之外,中国第一批市场化运作的软件公司逐渐诞生了。

  回顾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中国软件企业诞生的第一个高潮。那时,就像雨后春笋一般,中国有一大批软件公司和信息服务公司冒了出来,沐浴着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东风快速成长。1985年,中国计算机服务公司(中软的前身)、中国计算机软件公司、中国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等“国字号”的软件公司也相继问世。紧随这些“国字号”的中国本土软件公司,金山软件、用友软件、东软集团和金蝶软件等一大批具有较强商业化运作能力、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本土软件企业先后成立。每当阅读中国第一批专注软件或信息服务的公司相继成立的这段历史,我就经常很自然地联想起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软件产业所经历的那段激情岁月。当蓝色巨人IBM宣布不再对硬件和软件进行捆绑销售后,美国很快诞生了一批专注于为企业客户提供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公司——但从时间上来看,中国软件企业的批量诞生,与地球另一面的美国相比,整整迟到了20多年。

  (2)跨国软件企业布局中国

  中国软件市场的风起云涌,不仅催生了一大批本土的软件企业,也让微软、SAP等国际软件企业逐渐认识到,不能忽视中国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经济高速增长的庞大市场所蕴藏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为抢占中国市场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有远见的国际软件巨头纷纷布局中国,在华设立销售和研发机构。SAP在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国营企业初步合作的基础上,开始正式布局中国市场。我就是在那时候从SAP总部来到中国,并从此与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结下不解之缘。从1995年正式成立了SAP中国有限公司,到1997年成立了SAP中国研发中心,再到2003年SAP中国研发中心正式升格为SAP中国研究院,跻身SAP全球研究院体系之列,我置身中国软件产业已超过10个春秋。差不多在这段时间,微软公司1992年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1995年,成立了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而后相继成立微软全球研究开发中心、微软全球技术中心、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微软亚洲工程院等;甲骨文1991年在中国成立北京甲骨文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并相继成立中国研发中心……经过10余年发展,这些早期进入中国软件市场的国际软件企业都已枝繁叶茂,中国业务发展初具规模;看今日的中国软件市场,几乎能看到所有重量级的国际软件巨头活跃的身影,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已经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并逐渐从单纯在中国市场销售产品和从事技术支持,发展为在中国建立研发机构。

  (3)同台竞争合作中学习成长

  来中国大陆工作这10多年时间里,经常会应邀参加各种有关软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或小型座谈会。有时,我就会向一些国内的软件企业同仁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您觉得我们SAP这样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你们来说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呢?”对于这样的问题,虽然本土软件企业的同仁中有一部分人很坦率地指出他们的担忧:像微软、SAP这样的实力强大的跨国软件企业纷纷进入中国软件市场,抢占了他们本土软件企业的市场份额和高素质人才;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还是对跨国软件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他们的影响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像微软和SAP等跨国软件公司在华分支机构的相继成立,对中国本土企业而言,不仅带来了“与狼共舞”的激烈市场竞争,在同台竞技和短兵相接中,也给本土软件企业提供了直接的学习机会。他们能更加容易地接触到全球软件技术发展的前沿;有更多的机会以“拿来主义”精神学习和借鉴那些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国际顶级软件企业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有机会以高薪招聘到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高级人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10年时间,本土软件企业和跨国软件企业之间的关系,逐渐从跨国企业进入之初双方简单的直接竞争关系,走向更成熟的竞争合作关系。不少本土软件企业与跨国软件企业之间基于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达成了非常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构成了共生的产业生态链。例如,微软与东软集团和创智软件等本土企业的战略合作,以及SAP与清华紫光、神州数码等本土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在这种紧密合作的软件产业生态链中,本土软件公司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借鉴国际一流的软件公司在战略制定、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乃至算法设计和程序测试等诸多方面的成熟经验,跨国软件企业也能获得需要的本地竞争优势。

  不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这种“拿来主义”的不断学习中,中国已有东软等数家本土软件企业通过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U-SEI)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最高级别的CMM5认证。这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中国本土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

  通过“拿来主义”的学习,那些领先的中国本土软件企业,不仅在软件开发能力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品牌运作和产品研发等方面也形成了深厚积累,并且逐渐培养出直接面向市场的创新能力。这些领先的软件企业,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初具规模的软件企业开始成长起来。来自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包括嵌入式软件企业在内,销售收入上10亿元的软件企业达到了29家。这些大型软件企业,是中国软件产业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我看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件企业最有意义的成长在于,通过20年“拿来主义”的学习,其中的领先者逐渐培养出跨国软件企业所必需的全球化视野。不少具有前瞻性的中国软件企业的目光和着眼点,已不再像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样,仅仅局限于赖以创立的国内市场需求,而是放宽到人类生活的整个世界中,考虑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配置资源、布局市场。就像PC领域的联想和通信设备领域的华为和中兴一样,中国领先的软件企业,也正在积极探寻扬帆出海、实现国际化的模式和道路。这种国际化视野和意识的形成,标志着中国软件企业正在走向成熟,这将会对中国软件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软件产业初具规模

  (1)政策振奋支柱产业

  中国本土软件企业在与跨国企业的同台竞争合作中,从跨国软件巨头身上汲取了丰富养料,不断成长和进步。与此同时,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也正在不断改善。中国政府逐渐认识到软件产业所具有的关键地位,将其作为关系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予以高度重视。近20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

  按照顺序来看,从1986年8月当时的电子工业部向国务院报送的中国最早的软件产业规划——《关于建立和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的报告》,到1991年将“不仅要努力发展硬件,还要努力发展软件以及重点建设计算机集团、软件和应用开发基地”等内容写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从1992年开始实施的《中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到1997年首次召开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创办一年一度的中国软件博览会;从2000年国务院出台《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软件业界一般称之为“18号文件”),到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国办发(2002)47号,软件业界一般成之为“47号文件”),再到近年来国家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以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促进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和配套设施出台。

  2006年中国信息产业部发布的《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把软件产业放在了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上。《纲要》指出,政府会在“十一五”期间支持一系列重大项目攻关突破,研发高可信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下一代桌面Linux操作系统、智能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中间件、集成应用开发平台等基础核心软件,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推动软件技术快速发展,研发安全自主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服务信息化等信息化支撑软件;研发构件化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和面向智能手机、数字家电、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平台,注重与集成电路技术的结合,形成互动发展;深入研究构件、构件化软件开发和构件库管理技术,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化软件开发工具,提高我国软件产出率;建立国家级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和完善软件评测和服务体系,加强软件工程化技术研究,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提供先进技术支撑。像我这样,每一个亲历或观察中国软件产业近年来发展过程的软件从业人士,都会愈加真切地感受到,政府正在不断强化对软件产业的支持力度,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正在不断向有利于产业快速成长的方向发展。在这样日渐完善的宏观产业环境下,无论是跨国企业在华机构,还是本土软件企业,都更加踌躇满志,意在千里。

  (2)软件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随着中国软件企业的成长和宏观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中国软件产业的整体规模迅速扩张。据国家信息产业部和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06年发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整体规模达到了3,900亿元人民币,其中,软件出口达到了35.9亿美元[iv]。图1清晰地勾勒出整个“十五”(2001~2005年)期间,中国软件产业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五年间,中国软件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如此超高速的增长,在全球IT产业发展因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股市下挫而颇显低迷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软件产业规模每年超过30%的快速成长,远远超过了中国GDP的年增长率,软件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虽然目前软件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如表1所示,但这一比例正在因软件产业的快速成长而迅速提高。中国很多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城市,都将软件产业视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通过软件园建设来推动本地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产业正在继制造业之后,有望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图1 2000~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与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06

  特别说明:根据2004年12月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较2004年统计的数据13.6万亿元增加了2.3万亿元,达到15.9亿元。根据全国经济普查后信息产业部全口径统计数据,200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比原口径统计2.65万亿增加了0.42万亿元,达到3.07万亿元。其中,2004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比原口径数据增加了480亿,达到2,780亿元,软件出口增加2亿美元,达到28亿美元。由于2004年统计数据的修正,使2004年中国软件产业增长出现了一个高点。

 

书籍连载 发表于 2009/2/25 9:45: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