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ACP®认证
适合敏捷开发项目 敏捷项目管理最佳实践
网络课程
PMI-PBA®认证
重视项目商业分析 商业价值与需求分析能力
NPDP®认证
产品管理国际认证 全球产品管理最佳实践
网络课
PMP®认证
单项目管理经典指南 年轻项目经理首选
北京 | 直播 | 录播
PgMP®认证
大型复杂项目全球标准 定位高级项目管理层
网络班
PfMP®认证
链接战略与项目 实现组织资源投资回报
全球直播
软考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计划 | 报名 | 经验
版面信息
本版版主
俱乐部导航
联盟·近期活动
社区热点
精彩专题
如何做好项目沟通计划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
国际工程索赔与反索赔
推荐信息
社区圈子
联系社区管理员
而理论联系实际是最重要的一步。
另外,脚下的路和路边的风景都要看,但注意力多少是有区别的,80%的精力花在脚下的路上,20%的精力花在路边的风景上,这也算是2--8原则吧。
个人认为,世界上如果有全才的话,那他一定是异类。
假设人有三个(概数)能热胀冷缩的瓶子(能力或技能),瓶子的热胀冷缩近似同步,人的一生就是在不停的向这三个瓶子里注热水(精力)。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总共就那么点热水,如果三个瓶子平均分配,那么就变成了“一瓶不满,半瓶逛”的人了;还不如将80%的水都注到一个瓶子里,20%的水再去注入其它瓶子,这样总有一个瓶子是接近满瓶的(虽然永远无法注满),人也才能在这个瓶子里实现人生价值。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把100%的水都注入到一个瓶子里呢?首先100%的投放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即使实现,这支瓶子也会因为其它瓶子的拖累而让你在注水的时候很快就遇到瓶颈。
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这80%和20%注到哪个和哪些瓶子里,同时让我们的热水尽可能的沸腾。
不知这个拙劣的比喻能不能表达我的看法,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