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的选购 运动鞋的功能性 一、抗扭 大家知道,人的脚是由26块骨骼组成。人的行走过程是一个很复杂且科学的骨骼/肌肉协调运动的过程,脚从触地到抬脚离地受到一个向上的冲力和向前的摩擦力,在脚触地的瞬间受到一个很大的冲力,在抬脚离地前需要对地面施加一作用力以得到向前的摩擦力,在这一过程中,分析人脚的运动过程是这样的:80%以上人的脚是以脚后跟外侧先着地,此时脚后跟轴线是略向外偏斜,着地时脚受到一个很大的冲力,它自然地向内翻转,以分散地面冲击造成的对脚关节的伤害。正常的状况是脚后跟轴线从向外偏斜位置转到垂直地面位置;在抬脚离地前,各相关肌肉群及关节收缩紧张,以提供对地面的作用力,此时脚后跟轴线又转到外斜以提供作用力。 在这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过度翻转和翻转不够。如果脚落地后向内翻转时,脚后跟轴线过了垂直面向内斜,那么在脚离地时,它来不及调整到外斜位置,使肌肉骨骼未能做好充分准备,易造成运动伤害。脚弓下塌的扁平足就易于患这种毛病。鞋底的双密度设计就是基于这种情况而设计的。在鞋底后跟内侧位置设计一相对密度高的装置,以抵抗人脚过度翻转而造成的伤害。另一种情况是常发生在高脚弓的人身上的翻转不够现象。由于高脚弓人的脚关节一般比较僵硬,在脚落地时往往不能完全翻转到垂直位置,不足以化解地面对脚及各关节的冲击而易造成伤害,此类脚的人鞋往往在整个鞋外侧磨损比较厉害,后跟避震好及符合其脚型的鞋楦是其最佳的选择。 二、避震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人在行走或运动中,脚触地一霎那,人体受到一个很大的冲击力,有人做过统计,一个人在跑步时,脚触地瞬间受到地面的冲击力将达到人体重量的三倍,这么大的冲击力无疑将对人体骨骼、关节及大脑造成严重伤害,所以我们确实需要避震系统来缓冲减轻这种冲击力。大家可能会问,在没有发泡底的鞋底和赤脚走路时为什么我们也并没都受到类似伤害呢?原来我们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在避震系统,人的脚后跟骨下的那层厚脂肪垫就是一个最好的避震材料。如何利用这块“避震材料”也是人们可以运用的一个功能设计。 通常,运动鞋后跟与脚接触部位的底平面都设计成平面,这样使得跟骨下脂肪垫分散而降低避震作用,如能将其设计成符合足底形状,并在鞋后跟部位加护套固定,保持足底肌肉形状,必然增加人脚的自然避震功能。 三、能量回归 所谓能量回归指的是,鞋底在冲击到地面之后,籍受压变形的现象将动能吸收,稍后在它离地之前因形状的回复而将能量释还给穿着者,使穿着者跑的更快、跳的更高。这种设计概念始于70年代未,到80年代被众多品牌广泛利用,它缘由对田径跑道的实验,实验者发现适当硬度的跑道能提供受测者最快的奔跑速度和最少的体力消耗。精明的商人很快将其运用在运动鞋上,以鞋底的改良来取代跑道的功能。但是由于鞋子三大功能的相互牵制,设计人员在如何调合这些矛盾时,往往处于两难境地。比如说,为了有足够的吸震功能,鞋底材料必须具备良好的受压顺从性,才能够吸收脚部冲击地面时伴随而生的震荡波,但令人感到头痛的是:若要使人跑得更快、跳得更高,鞋底材料的吸震效果往往不能太好。这就如赤足跑在沙滩上,沙地虽然提供了绝佳的吸震效果及舒适感,但却使人感到疲劳,因为沙地所提供的能量回归值几乎为零。实际上,吸震与能量回归往往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此外,一味地追求能量回归/吸震往往会忽略其有关控制/矫正脚步翻转动作的要求。因为能量回归/吸震功能的材料必须具备象弹簧可压缩的特性,这种材料的侧向稳定性能往往很差。人在跑步时往往以脚后跟先着地并受到很大地冲击力,然后再将受力往前掌转移,在脚离地时需要地面的反弹力以提供动力。因而在底部设计时在脚后跟部(尤其是外侧)往往优先考虑的是它的吸震功能,在前掌部位则更需考虑它的反弹性(能量回归)。 运动鞋的选择 运动时的穿着,除了要美丽帅气外,最重要的是要适合运动项目,与运动环境。选择运动服合身很重要,要能适应该运动项目的动作技巧,身体伸缩、跳跃、走、停、跑;手脚动作的舒适度都要考虑到。 而运动鞋的选择上,则注重功能性,不同项目的运动就要选择不同的专业运动鞋,大小合脚舒适,气垫能防止震动,减轻关节压力,耐久不易破损,容易清洗保养。不要在运动时穿着与平常相同的鞋。运动鞋应该能符合特定的生物力学需求。鞋的特性也很重要,不管你从事何种运动,你的鞋都应该能在缓震、支撑、耐用以及最重要的因素——合脚之间求得平衡。总而言之,这些特性能帮助你舒适地锻炼,并且防止脚、腿或后腰受伤。 透气性也很重要,让脚呼吸透气,鞋垫有弹性可吸汗,鞋后跟则要注意坚固稳定。 慢跑鞋的选择上,鞋后跟要宽大稳固,鞋带下方需有衬舌,保护脚背与伸趾肌腱。鞋底具柔软夹层,以吸收冲击效果;要轻要软,鞋底耐撞击;以稳定性与避震性为首要考量。 选购运动鞋时,应着运动袜试穿,脚趾前端预留空间,鞋子长度比脚长2~3公分较适合。新鞋穿久会比旧鞋宽松,脚趾与鞋头预留空间,可避免脚受擦伤红肿,调节足部湿气,使脚干爽。 向下过分倾斜的人一般可挑选直线型或略半弯状楦头的鞋;向下倾斜不足的人,可以选用弯状或半弯状楦头的鞋来调整他们的步态。具体鞋型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有氧运动、韵律舞、啦啦队等鞋子的选择,则应注重柔软性为主;鞋垫具弹性,鞋舌鞋背可柔软弯曲、伸展、弯扭脚掌,让脚感觉舒服柔软,避免进行有氧运动、韵律舞、啦啦队动作时脚扭伤则需注意其舒适合脚性、支撑稳定性、避震性。 一双专业的多功能运动鞋是必备的,它可以避免运动伤害,让运动效率更高,千万不要随便穿一双休闲鞋就开始做激烈运动,以免造成永久的运动伤害。 羽毛球场地与羽毛球鞋 目前的羽球场地分水泥地、木板和PU 场地,在水泥场地上一遇有摔跌等情形发生,情况往往比木板和 PU 场地严重,所以不适合当作比赛场地。至于木板和 PU 场地则各有千秋,木板地比较容易因潮湿或比赛时选手所流下的汗造成场地湿滑,而 PU 场地虽与木板地同样具有弹性,但 PU 具有吸震能力,因此国际比赛都采 PU 场地做比赛场地。至于在球鞋的选择上,一般讲究的人会针对比赛场地而穿著合适的球鞋,羽球鞋的鞋底大都由生胶或人工橡胶所合成,生胶的鞋底因抓地力强所以适合于木板场地,因此坊间那些排球鞋都可当羽排二用鞋,但不同厂牌的鞋底又会因制作过程时,生胶掺杂粉的比例过多使鞋底较硬,并且打没多久鞋底没甚么磨损就会非常滑,所以在购买时须谨慎以免花冤枉钱。人工橡胶的鞋底有分硬底和软底,硬底就彷如网球鞋适水泥或磨石子地,软底则被设计来打 PU 场地,不论穿著的鞋子为何,最重要是要有个观念,就是在室内打球的鞋子能够要打时才穿,一来可以避免鞋子弄脏,二来可避免鞋底沾满灰尘而变滑,如此便能延长鞋子的使用寿命。 健康穿鞋 因为运动鞋柔软舒适,并且坚固耐穿。可是经常穿,脚就容易生“湿气”。“湿气”就是“脚湿”,医生叫“脚气”。它是由靠人体分泌的汗液来生存和繁殖的霉菌引起的。人的脚部,尤其是趾间部分,湿气很难散发出来,鞋里面经常是湿漉漉的,这就为霉菌的活动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穿运动鞋容易生“脚气”。 那么,穿运动鞋怎样才能防止生“脚气”呢?办法很简单,就是要经常保持鞋内清洁干燥,做到常刷洗(不要用肥皂洗橡胶部分),晚上脱下鞋后,放在通风的地方。最好买些脱水矾(即无水明矾)或无水氯化钙,生石灰也可,用纱布包好,晚上放在鞋内吸潮气,次日早上再把纱布放在密闭容器内,以备再用,这样就可以天天穿干燥的运动鞋了。另外,穿运动鞋还应注意脚部的清洁卫生,不要给霉菌孳生的机会,“脚气”就可以减轻或不复发了。 运动鞋的几个重要指标 内部支撑特性 有氧运动中的多向移动要求鞋非常稳固。各厂商提供不同的内部支撑特性。一些厂商使用成型中底,使脚能妥帖地踩踏在鞋内,另外,沿鞋一周的纤维也可提供支撑。一些厂商为了提高鞋的柔韧性,只在后跟处加垫纤维板。 外部支撑性 坚固耐磨的后跟支撑片可以极大地减少脚跟的移动。在外底上比较宽的部件称为后跟固定条。它由塑胶制成,并沿脚分布一周,固定在后跟支撑片上。许多鞋现在都使用固定框,固定框是一种用来支撑邦的聚合物附件,沿鞋的外部纵向分布。其他稳定特性包括塑胶支撑条(一般与鞋眼连在一起),维可粘刺粘搭条,中帮也提供侧面支撑特性。 缓震特性 有氧运动时的常规冲击产生特殊的压力,一般相当于你的体重的5倍。因此良好的缓震性能是必须的。中底将有助于分散这种冲击力。好的中底由模压EVA或聚氨酯制成。各厂商推出了许多种技术,以进一步增加中底的缓震性能。假如你是向下倾斜不足的人,或进行剧烈运动,你可能比向下过分倾斜的人需要更好的缓震性能。 可更换的鞋垫 鞋垫也具有一定的缓震性能,同时最易破损。在鞋的寿命好去的一半的时候更换鞋垫,有一个基本的更换原则:进行有氧运动150小时后,鞋垫会失去弹力,这时应更换鞋垫。(可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训练而定。) 弹性 鞋的弹性是由你的脚运动时的感觉所决定的。只在后跟加垫纤维板比使用整体纤维板设计的运动鞋具有更好的柔韧性,低帮的运动鞋也能改善柔韧性。 合脚 你的脚在受到压力及进行有氧运动时会增大。剧烈的运动产生的热量会使脚增大半个尺寸。同时,购鞋时不能太挤脚,鞋顶和你最长的脚趾之间应有一个拇指甲宽的空隙,以保证你的脚趾能够自由活动,后跟部位应妥贴。此外,应经常测量脚的长度,因为年龄的增长及损伤都有可能改变脚的尺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