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仅以此文对大庆表示感谢。 或许是从没来翻越过太行山的缘故,虽然北京和山西离的这么近,但是对太原是很陌生的。在我的印象里,除了小时侯课本里的对晋祠的妙笔描写,就是面食和煤炭。 这次来太原,本没有时间去玩,这次是“时间紧,任务急”,“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但是昨天晚上在msn上碰到了大庆,他对于太原的印象是一定去晋祠看看,我当时还是不以为然,主要是时间不允许。但是没想到今天太原的雨竟使我能成行。 快10:00了,我无所事事的走到酒店前台,问了问去晋祠的路,被告之848路,2块钱到头就可以了,于是走到迎泽大道上乘车前往晋祠。 虽说距市区25公里,可能是下雨的缘故,路上竟用了一个小时。路上一片苍茫,当时有些悲凉,忽然想起了这句话“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848一停,围上来一群人问是否要包车去天龙山?我是摇着拨浪鼓似的头从人群中仓皇而逃。穿过晋祠公园,就是晋祠。 其实本不敢写晋祠,因为我不但匮乏相关的历史知识,更没有文采表现晋祠的精华和中华的伟大,但回来后实在放不下,又提起笔写一篇荒唐言。 晋祠位于太原市南郊悬瓮山下,是为晋国第一个诸侯唐叔虞而建的,唐叔虞是武王之子,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这个祠堂的历史。当然这个祠堂并不一定始于那个年代,但具体年代似乎已无可考证。 晋祠的原来入口已经改成了奉先寺的山门,现在这个是新的。进得祠来,郁郁葱葱的参天的古木在斜风细雨中岿然而立。我租了一个电子导游,管理处还奉送了晋祠导游图一份。 “三大名匾” 中轴的最开始有一戏台名为水镜台,据说有四口大缸深埋于地下,在唱戏时可以起到扩音器的作用。水镜台三字为乾隆书法老师陈二酉所题,是晋祠中无数匾额中被称为三大名匾的三匾之首。另两处为一明代著名书法家所题之“对越”与难老泉处的傅山先生题“难老”一匾。水镜台前有一楹联:笙歌韵管弦,皆是写炎凉世态;艳质回风雪,罔非传冷暖人情。虽说写得工整,可看罢让人觉得心情有几分惨淡。 “晋祠三宝” 从水镜台向前走,过了会仙桥,可见四尊铜塑武士,年代久远,3尊是北宋年间的,1尊是民国后补的,有许多与之有关的传说。再往前见到了晋祠建筑三宝首位的献殿,因为这个殿没有一颗铁钉,建筑结构被称为斗拱相接、卯翘相连,非常坚固。再往前是中国唯一一座十字形结构的桥梁,被称为鱼沼飞梁桥,最初全为木质结构,但建国后用汉白玉加以装饰,于是如今整个结构中包含了木质和石材,也非常特别。这两处再加上前面的圣母娘娘殿,被称为晋祠三宝。鱼沼飞梁与圣母殿是一座不可分割的整体建筑,因古人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且水中多鱼,故名鱼沼飞梁。沼上有一座十字形桥梁,古人云:“架虚为桥,若飞也”,故名“飞梁”。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可知,飞梁早在北魏之前即已存在。鱼沼中的小八角形石柱和柱础保存了北朝风格,而整个桥梁皆为宋代遗物,与圣母殿同时建造。沼中立有34根石柱,柱础为宝状莲花,四面以桥与沼岸相连。飞梁东西宽阔,为通往圣母殿之要道;南北如翼,宛如展翅欲飞的鹏鸟。 “晋祠三绝” 圣母娘娘殿里面有叔虞之母也就是武王王后的雕像。圣母娘娘殿外面有许多柱子,上面有木质的盘龙,非常难得一见,可惜有些已经被损坏了。庙门被木栅栏拦着,已经不让进去了。只能象看望囚徒一样,手握栅栏,脑袋拼命贴着往里看。耳朵里听着我那个电子导游的介绍:宋彩塑侍女,在宽阔的圣母殿内,高大的神龛里塑有圣母邑姜像,四周环立侍从42尊,其中宦官5尊,着男服的女官4尊,侍女33尊。这些塑像摆脱了古代寺庙中宗教格局的束缚,取材于社会生活,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塑造了一群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人物形象:圣母邑姜凤冠蟒袍,缨珠霞帔,神态庄严,雍容华贵,显示出统治者的威严和傲慢;宦官因依附权贵显出卑恭神态,女官因身份地位的不凡而故作深沉。而另外33尊侍女,则以其年龄的不同,入宫资历有别,通过她们手中所持之物,各自显出不同的职业和个性:有的活泼可爱,有的温文尔雅,有的老于世故,有的天真妩媚。或喜或悲,或怒或忧,一颦一笑,似诉生平。下雨天,外面都暗暗的,殿内更是暗暗的,因此,我怎么也看不出他们的服装是否鲜艳,但是确实可以在远远的地方看出姿态自然、栩栩如生,使人不禁联想到深宫中这群女子可怜的命运。 从庙内出来,可见檐上有诸多匾额,其中一块书‘永锡难老‘四字,难老泉中的难老即取于此。这是块较有特色的凹凸匾,我乍一看上去是凹的,但在再细看,发现原是凸出来的,最后听旁边的人告诉我这其实是凹的,因为有金质漆层,看过去是凸的感觉。 在圣母殿的旁边就是著名的周柏,三千年的历史,据说经最近专家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考证有2990年的历史了。周柏看似有龙爪,干上有龙眼,与地面成40度左右倾角,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一颗历史较短的柏树直立刚好支撑着斜着的周柏,形成奇观。这一侧是善利泉。 而圣母殿的另一侧即是著名的难老泉。向下望去,泉水汩汩。清潭池边,一道泉流从半壁的汉白玉龙口中喷涌出来,白练直泻潭底,跌水声打破了祠院里的宁静。不知这难老泉是不是真的永远不老,但晋水第一源涌流多年,养育了不老的晋文化。人们没有忘记难老泉长流不息的功劳,将其与形似卧龙的周柏,圣母殿中的侍女塑像誉为“晋祠三绝”。 泉水喷涌出水口处有一小石舫,其上长方形凉亭为“不系舟亭”,六檩卷棚歇山顶,亭旁站有汉白玉僧人,手举平钵,象是接石壁龙头吐出的水。不系舟“停靠”泉水之源头,在难老泉亭之下,晋水从舟下汩汩六出,南连石塘六曲桥,北接人字堰。不系舟语出《庄子·列御寇》:“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而这石舫叫不系舟意思却是:“舟不用拴,跑不了”。我却是饥饿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沿智伯渠而上,在细雨中闻着大地、树木的芬芳,突然眼前看到了点缀着睡莲的西湖,沿着湖边漫步,回身一抬眼竟看到了雨中蒙蒙的晋祠全貌和郁郁的悬瓮山,晋祠依山而起,挟有晋水源头,山清水秀,花木茂盛,晶莹流水在苍郁古树的掩映下,在古老的河道里流淌,宁静之中显现出一幅美好的画卷,这幅灵秀真是我意想不到的。他犹如一本好的书,永远读,永远有兴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