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偶尔打开电视看了几眼正热播的红色经典片:陈赓大将,出于好奇在网上找关于陈赓大将以及这部片子的一些信息,发现这部片子是历经坎坷,三易导演。这可是2003年各相关部门挂了牌的红色经典片,作为政治任务,按常理来看应该是很顺利很快的能完成拍摄的,可是居然拖了2年,换了3个导演,连主要演员都换了。其中新闻晨报记者曾玉有篇报导,报导了相关情况,我觉得干系人管理是这个片子的拍摄过程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拍摄电视剧是一个典型的项目,制片人、导演可以说是项目主管,主要演员应该算是这个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认识别人的角色,找到主要干系人并积极管理干系人。。。看看这部片子的拍摄过程吧: 姜文把主演当导演《陈赓大将》三易导演幕后情韩刚的离去源于姜文太过敬业。虽然前后三个导演都曾提到剧本难写、难改,但是《陈赓大将》作为央视2003年的大戏,开机前也经过了几个月的筹备,开拍之后才因“剧本有问题”半途而废似乎不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姜文对这部戏是非常有热情的,这种热情也被他带到了拍摄当中。但是,大概是习惯了导演的角色,他一时还不能从指挥官的角色中置换出自己,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致使韩刚拂袖而去。请看下面两组镜头: 镜头一:作为一个导演,对影调的控制相当重要。姜文习惯了这样的重要。在某拍摄现场他提出色彩不对要求重新置景,而在导演意图中,这组镜头本是要后期制作成 老照片效果的,但是姜文提出了就必须改,否则将无法拍摄。 镜头二:由副导演代替主要演员走位,从而协调灯光、摄像、录音等各技术部门运作,最后主要演员开始实拍,这样的做法在剧组中是个惯例。但是往往在半天的准备就绪后,姜文出现,然后提出看法重新排演———一番折腾往往一天只能拍一个镜头。 毋庸置疑,姜文是敬业而认真的,但是正是他的这种认真让剧组的拍摄几乎无法进行。当“导演中心制”无法执行时,那么这个导演也就到了自动下课的时刻。 “准备了五个月,一个镜头没拍” 第二个接手《陈赓大将》拍摄的是另一位惯拍军事题材的导演———康红雷。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是当他接到记者电话,谈起这部大戏时,仍然透露出无限的遗憾:“任何一部重大军事题材中途停止拍摄,我都觉得非常的遗憾。” 康红雷是在2003年的3月左右接手《陈赓大将》的,当时这部戏的主角仍然是姜文:“我跟姜文有过接触,他太乐意演这个戏了,至少我没见过他对一部戏会如此热衷。他说陈赓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对他有着莫大的吸引。”康红雷也表示,姜文和他在筹备中并不存在矛盾,姜文的最终辞演另有原因。 对康红雷来说,导致《陈赓大将》在他手中流产有很多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一个是剧本:“我从3月开始建组,就一直在弄本子。陈赓一生太过传奇,要表现出那种精彩实在是很难。而更关键的是,陈赓家属派了一个代表在组里,他会不时对剧本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所以我们不停协调、不停修改,直至最后七八月间嘎然而止,五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筹备。其实到那个时候,服装、道具和演员等各方面条件都已准备成熟,最后的问题还是出在剧本上。” 最后康红雷略带伤感地说:“我们准备了五个月,但是一个镜头都没拍。到最后,我发现想像中的那个剧本越走越远了,也没了继续拍下去的热情。”当得知叶大鹰接手第三个组又重新开拍时,康红雷由衷地高兴:“叶大鹰是个非常出色的导演,尤其是在红色题材的拍摄上,我相信他能驾驭好这个剧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