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用体系对抗灾难 熊学慧 2003-06-02 为什么总是要等到灾难出现后才去想应对的方法? 为什么总是要等到历史成为教训后我们才要“重温”这段历史? 为什么没有建立完善的应急预警体系? 有很多个“为什么”可以去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学专家栾存存认为,国家现在应有足够的财力来应对“非典”危机,更有能力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性的灾难事件。 到目前为止,中央和地方财政已先后拿出了70亿元设立“非典”防治基金,用于应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栾存存认为,这次国家之所以能很快建立起卫生预警系统并能很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是因为自内而外的“非典”对外界的影响太大了,国家自上至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对于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国家相关的部门首先想到的是救援救助,其次才会想到资金筹集的问题。思想上没有重视是国家在面对各种重大自然灾害时总是以“应急”姿态出现的重要原因。相对于“非典”而言,湖南、江西等地出现的洪涝灾害只是局部灾害,就算是1998年那么大的洪灾也只是局部的灾害,它并没有像“非典”一样波及全国甚至是全世界。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一个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应急体系,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包括流疫、瘟疫等。我们对这次“非典”所造成的危机确实考虑不够,应急处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信息不准、反应不快、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今后理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和建设。社会的发展必须考虑到各种突发事件,我们应该把降低各种社会事件的危害程度、降低危险系数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突发性疾病、灾害,对于任何一种管理体制来说,都是一种检验。对于我们也不例外,通过它可以发现我们的制度空缺和体制漏洞,并不断地修补和完善。 主要不是缺钱的问题,关键还是思想上重视。现在国家不是没有钱,这些年中央财政收入超过万亿,“非典”对国家总体经济运行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国家也采取了发放国债等积极的财政政策,来缓解“非典”带来的经济增长的压力。 如果建立一个完善的预警体系来抵抗巨大的灾难有资金上的困难,国家可以采用很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可以设立针对特大水灾、地震等巨灾的保险基金,建立巨灾保障制度。李强认为,要把现有的各种体系放到同一体系当中,这样才能发挥这个体系的最大作用。栾存存说,国家要从思想重视起来,从经济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国家才可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应急预警体系,国家的抗灾、抗风险能力才能得到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