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厚黑公司”的 组织变革 在IT企业追求一种开放信息、充分授权、信任和包容员工的企业文化时,这家企业所有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却是基于防范,员工没有多少自主权,所有的事都必须由老板亲自决策,庸才在这里受到重用,能人不被信任…… “有个公司找咱们做组织变革,你先听听情况。这个老板比较神,他管企业的方式很独特,别人做IT业用的都是人才,他讲究的是用一批庸才来经营企业。按理这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模式相悖,但业绩证明他的方法还比较成功,现在企业经营的还不错,销售收入、利润都是年年增长。” 副总的故作神秘,让我这个咨询公司的项目经理放弃了去西藏度假的念头。我接了这个项目。 一个奇怪的公司 项目开始了,还未见到老板,按惯例先熟悉企业资料。拉出资料清单后,对方倒是很配合,很快,如山的资料就涌过来。在众多的资料中发现有一本十几年前国内风靡一时的《厚黑学》。有没有搞错,这本书也算资料?面对我们的疑惑,和我们保持日常接触并配合我们工作的客户方项目经理说,这是老板特意强调要提供给项目组的,要让咨询顾问们好好把这本书读一下,以这本书的思想基础作为本项目咨询的最终指导思想。 这可真是一个特殊的开始。 而在随后的调研中,这个公司给我们的印象更加奇特了。在强调速度和应变能力的IT企业中,普遍希望建立一种开放信息、充分授权、信任和包容员工的企业文化,IT企业的员工通常具有很强的自主权,不会对老板唯唯诺诺。而这个企业所有制度设计的出发点都是基于防范,员工没有多少自主权,对供应商、对经销商的制度都很严格,从来没有预付款或应收款。我们咨询公司的这次咨询费用预付部分,那是由于这是咨询行业所有公司的惯例而不得不付。 在这个公司里,所有重要的业务关系都掌握在老板本人手中,所有的事都必须由老板亲自决策。以公司上亿的销售额,公司每出一批货或者哪怕报销一张的士票也须他亲笔签字才行。在这个公司里得到重用的都是些没本事的人,被重用的原因竟是因为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公司里也有一些有本事的人,但他们主要是提建议,所有的方案都是由老板来确定,而执行者都是老板认为忠心但没 合作有风险,这是交易成本的一部分。如果没有风险成本,那就一定有实际成本。管理中的授权和控制就是要在两者中取舍。 多少想法的人。公司里员工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打小报告成风。在这样一种“傻瓜式”管理模式下,公司的业绩竟然能一路增长,这几年业务规模越来越大。 苦恼人的经历 几天之后,我们终于与老板进行了第一次正式会谈,老板姓蒋,40多岁的样子。对我们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与企业组织设计思想的专业问题,蒋老板都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反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对《厚黑学》这本书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还未等我们表态,老板先说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我要你们看这本书,就是因为这本书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对人,尤其是中国人,不能信任。” 接着他给我们讲起了他的经历。 挖到第一桶金:来自信任 80年代中期,蒋老板辞职下了海。他对电器市场做了一番研究,发现当时音响市场前景不错,可是做这行生意的人很多,竞争很激烈。与音响市场对比很明显的是录音机,由于录音机不太时髦了,许多录音机厂不是转产了,就是停产了,每一家厂里都有大量库存的录音机,有的厂都开不出工资来了。他从中发现了商机。他找到了最大的一家录音机厂的厂长,提出帮助推销录音机。这家厂长正在为资金周转不开,没钱支付工人工资而烦恼,而库存产品放着又日见损耗,见到他如见到救星一般。他对厂长如实说了自己的情况,手头没有本钱,只能要求先提货,卖了货再付款,另一方面是价格要随行就市,他只是根据销售拿一定比例的佣金。厂长爽快地答应了老板的要求,在没签合同也没下定金的情况下,让他拉走了一大批货。他把拉来的货分给了所雇的几个待业青年,让这些雇员带货下到农村、城市集贸市场等地去卖,直接用现金交易。由于这批录音机确实价格便宜、质量上乘,雇员们又很尽心尽责,不但货很快就销售一空,并且所有货款都顺利地回收了。一个季节算下来,老板居然赚了30万。在那个万元户就算是富裕的年头,他已经是大富翁了。 他总结说,如果那家录音机厂厂长对他有所防范,或者他不敢信任那些雇员,那就不可能有他的第一桶金了。 失去第一桶金:由于轻信 这时有一位只有几面之交的朋友来找他,说是要开一个皮具加工厂,找他合作入资。当时流行穿皮草,市场前景不错,于是他很信任地从银行提出了5万元交给了那位朋友。过一段时间,他想去看看厂办得怎么样了。和那个朋友联系可怎么也联系不上,就自己找到了朋友所说的厂址,结果发现那是一家仓库,原来他的那个朋友已经卷了他的钱去了海南。 随后又有一位老同学的朋友,要开一家饭店,邀他投资。有老同学介绍,他也觉得项目不错,就投了10万块钱。饭店开张了,生意很不错,蒋老板很高兴,这次不会像上次那样了。可是生意好归好,总是不见那人分红或还钱。他上门去要,那人居然叫人将他打了出来。等他拿起法律武器起诉到法院时,那人已经用他的钱完成了初始积累,把人员和资金都抽走开了另一家店。他最终得到的只是一堆破旧桌椅和灶具。 就这样,蒋老板又经历了几个类似的项目后,所赚的30万已经不剩什么了,连汽车也不得不卖掉了。但他也得到了一些教训,就是在商场中不能太信任别人。 东山再起:不再信任 90年代初期,IT业兴起。蒋老板原来就是工科大学本科毕业生,人也很聪明,对计算机这样的新东西学得很快,于是选择在中关村进行了创业,从攒兼容机开始做,到制造销售IT系列产品。吸取以前教训,老板在钱上把得很紧,所有客户不分生熟,一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一招虽然导致失去了部分客户,但也使他避免了像许多同行那样陷于三角债的死循环中。 在公司发展很顺利时,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他的一个部门经理带着几个骨干自立门户,并且拉走了公司的一批重要客户。蒋老板从此对人更加不信任,并严格加强了公司防范措施,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傻瓜式”的管理模式。蒋老板还把厚黑学这本书作为员工必读书籍,人手一册。他让员工读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员工学习怎么厚黑,而是要让员工相信,在商界里,任何人都不可信任,无论是客户还是供应商,乃至自己的员工和下属。同时他还让员工互相监督、互相打小报告,一旦他发现哪位部门经理或员工有独立出去的能力或可能时,就想办法让他离开公司。 方案成功实施 讲完了自己的故事,蒋老板对项目提出自己的要求,“我现在惟一的苦恼是,公司离开我一点时间就要停转,很多事情都要我决策,忙得团团转,简直变成我给他们打工了。我不敢相信他们。你们要设计这样一套管理办法,让员工按要求操作就行了。方案不能太复杂,要让能力一般的员工就能操作,我不希望用太优秀的员工,这些人靠不住,整天想的不是加薪就是跳槽。” 项目进行的两个月后,我们设计出一套基于目标管理思想的方案,扩大各级员工的权限,通过预算和计划来加强控制,通过流程中的节点来加强监督,从而改变过去人盯人的监督方式。 现在最大的工作任务是说服老板,只有解决了信任问题,管理的基础才能建立。 “不行,不能信任他们,给他们一丁点权限,他们一有机会就会把公司都搬光了。” “你卖音机时不是对那些雇员很信任吗?结果不是很好吗?” “那时候的人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的人单纯一些。” “如果不给他们机会的话,那他们怎么能够做出业绩来呢?” “在中国这个环境下,关键的是要有防人之心。” “但是更关键的是要有合作之心。” “合作有风险。” “当然有风险,这是交易成本的一部分。如果没有风险成本,那就一定有实际成本。管理中的授权和控制就是要在两者中取舍。” …… 一次次的交流,老板勉强接受了授权与责任的管理思想,但对人性的看法还是持保留态度,最终决定先在公司选一个部门试点实施我们的方案,取得成效后再推广。 几个月过去了,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休假愿望,只是休假方式由梦中的西藏之旅改成了蒙头大睡十天。假期结束刚刚上班就接到一个电话,话筒里面传来一个熟悉而有些狡猾的声音。 “没打扰你的假期吧。你们的方案不错,我们全面实施的效果很好,我现在轻松多了,对公司 的事比以前还放心了。我现在最关心的是怎么招揽人才了,能不能我们现在开始下一个合作项目,再帮我们设计一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话筒那边有些迟疑地一笑,“费用能不能等项目结束后再付?” 陈江 员工态度 炒掉“能人”老板 当我把辞职信放到老板桌子上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走出工作了5年的这间写字楼,我无比轻松地深吸了几口气。 在这间公司我从最初的销售员干起,一直干到公司副总,最艰苦的日子都过来了,却在业绩辉煌、人近中年的时候离开,如果没有苦衷,谁会这么做? 凭良心说,我的老板王总是个能干的人,他非常勤奋,对自己要求也比较严格,大部分时间都扑在工作上,休息的时间少得可怜,绝对堪称“工作狂”。跟着他干,我也学了不少。但这个工作狂人的脾气也暴得发狂,经常动不动就把人骂得狗血喷头,丝毫不顾及别人的面子。我刚来的时候就被他骂过几次,那时候咱是小卒子,骂就骂了,再说我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但没想到他这几年脾气看涨,越发让人不可忍受了。 那天全公司开大会,我正在台上做总结汇报,由于汇报得比较具体细致,他竟认为嗦,当着全公司几百号人的面把我轰下了台。 这次辞职倒也不仅仅是意气用事,那是小孩子干的事,咱在江湖上也混了些日子,早就知道能屈能伸的道理了,辞职的事我早就考虑了,这件事只不过是导火索。 那为什么辞职呢?但凡能干的老板总愿意事必躬亲,大权小权都抓在手里,生怕别人什么都干不好。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非常努力地工作,工作业绩很不错,我能够升到副总就是证明,但我根本没有什么成就感。每当我想干一件事的时候,老板总是指导我应该这样,或者那样。有时我认为按我的想法也许效果更好,但可能话没说几句,老板已经不耐烦了。 其实老板在很多时候也在感叹自己太累了,如果能授权给我们做一些事就好了。但他却认为我们肯定会做不好,他必须亲自出马。他甚至抱怨他的下属都只会服从,不会创新。事实就是这么滑稽,他不知道正是他自己的事必躬亲淹没了下属的创造空间,也正是他的暴烈压制了下属的创造激情。不过,我怀疑这是否是他心里真实的愿望,因为他从未真正试过放权给下属,也从未对下属的想法感兴趣。 如今我已年近40,再不抓紧时间按自己的想法干点事也许就再也没机会了。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编者点评 这两个故事都反映了一个信任的话题,第一个故事中的老板是不相信员工的人品,因此宁可重用听话的庸才也不愿用有思想的能人;第二个故事中的老板是不相信员工的能力,这是一类能人老板所犯的通病,事必躬亲,弄得自己很累,下属也很累,还有可能失去人才。 第一个故事中的老板通过咨询师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而第二个故事中的老板该怎么办呢?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成功的意义不仅仅只是衡量他的业绩多么辉煌,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将企业变成一种自动运转的体系,他人在与不在这个企业都能运转正常,不会因为老板刚刚外出度假一天就天下大乱。 还是给自己“松绑”吧。首先,尽量收敛自己的脾气,给员工一个轻松的氛围。个性张扬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创造性,紧张的上下级关系只会让人夹起尾巴做人,老板怎么说就怎么做,哪儿还会有自己的想法?时间长了下属恐怕连思考都不会了。其次,试着放权,逐渐培养下属的独立与创造意识。这样做企业有可能承担一定的风险,但只要有一个好的舵手,方向是不会变的。并且,你还会有惊喜的意外收获。你会发现,你的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有惊人的提高,他们不再只是简单地工作,而是将它看做自己的事业。因为你的授权对于很多年轻、有事业心的员工来说,为他们提供了事业的机会,而这可能比当前的物质回报更重要。 授权是塑造员工忠诚度的最好工具。 榜样企业:方太公司 方太鼓励有本领的员工毛遂自荐,还有意识地把一些几十万、几百万的规模型项目交给那些有能力的人去经营管理,让他们在独挡一面的重要管理活动中成长。一般的人肯定不能理解这种投资,这样的投资未免过于奢侈,风险也太大。但这种方法是锻炼和检验一个人是否成才的“试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