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中国策略“胡萝卜”多于“大棒” 罗伯特·弗林特(Robert Flint) 道琼斯通讯社 支持美国对中国汇率体制采取强硬立场的人似乎把前总统老罗斯福(Teddy Roosevelt)在国际关系问题上的座右铭掉换了位置。 他们一改“言语温和、手持大棒”的姿态,这一次虽然语气强硬,但手中的大棒则不那么有威慑力,至少在中国政府看来是如此。 尽管美国决策者和国内外制造商要求中国对人民币重新估值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美国或其他人在迫使中国改变其外汇政策方面所能做的并不多。 在上周五发表的一封信中,一个由两党参议员组成的团体敦促布什政府以更强硬的立场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汇率浮动,声称人民币汇率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不利影响。 信中称,若中国不采取适当措施,让市场来决定人民币的币值,美国财政部(Department of Treasury)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规则,以及美国的贸易法律采取行动,强迫中国政府使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 这听起来固然颇具威慑力,但靠在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贸易法律框架下来威胁中国能够产生多大的效果存在著很大疑问。 位于华盛顿的法律事务所Hunton & Williams的国际业务实务策略部门主席Naotaka Matsukata称,虽然有许多法律途径可供美国利用,但这些行动是否能真正奏效则是另一回事。 Matsukata说,此类条约和协议历史上从未被用来使一个国家改变其外汇制度。Matsukata曾经负责为美国贸易代表策利克(Robert Zoellick)提供政策规划。 太平洋大学(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的法学教授马洛伊(Michael Malloy)也表示,这些协定中没有一个能够迫使中国令人民币汇率浮动。美国最多能做到的是从世界贸易组织获得授权,对中国实施报复措施,前提是世界贸易组织判定中国的汇率体制等同于例如配额制度或高关税等不公平贸易行为。 然而,马洛伊说,汇率政策对世界贸易组织来说是个“微妙”的问题。马洛伊曾担任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和财政部的特别顾问。 Matsukata说,美国对人民币钉住美元政策的不满反倒最有可能通过协商得到解决。同中国政府开展对话将意味著财政部履行了《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Act of 1988)所规定的义务。该方案授权财政部在汇率和经济政策问题上进行国际协商,并要求财政部提供有关外汇干预行为的例行报告。 Matsukata指出,这种对话意在化解美国政府承受的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国内政治压力。 当然,尽管存在要求对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采取更强硬措施的呼声,但斯诺(Snow)和布什政府仍坚持采用外交手段。斯诺在本周访问北京期间明确表示,中国的汇率体制需要变得更加灵活,但他强调的是中国经济得到的益处,而非对美国经济造成的伤害。 最为重要的是,斯诺从未展示出任何形式的强硬姿态。当前,布什政府似乎决心将希望寄托在直率但客气的公开对话上,同时让温和外交在幕后发挥作用。 中国政府也同样客气地表示,不打算彻底改变汇率制度,但愿意在未来某个时候人民币汇率朝完全自由浮动方向发展的同时作出一些调整。 斯诺亚洲之行期间的幕后会谈可能为中国今后做出某种声明创造了条件,中国可能会表示正采取进一步措施使汇率制度自由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曾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的时机宣布大幅下调进口关税。这被人们普遍视为中国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当然,在那些对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提出最激烈批评的人士看来,这还远远不够。但除了展开全面的破坏性贸易战之外,美国没有太多能够替代温和外交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