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院:南郭先生的集散地? 更新时间:2003-09-23 10:07:05 顾海兵 在1980年以前,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人数除了在1957年增加了1 8人之外,再就没有增加过。1980年,国家恢复学部委员制度,有283人 在这一年成为新的学部委员。由于中国科学院的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在1977年 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而后者不选举学部委员,所以这相当于在中国取消了 文科院士。这样一来,学部委员新增加的283人全部是自然科学家。再加上前 两届尚存的117名老学部委员( 不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在1980 年,中国共有学部委员400名。 1990年11月,国务院决定从第二年起,每两年进行一次增选学部委员 工作。次年,中国科学院选举出了210名学部委员,除去自然减员和其它原因 减员,1991年中科院学部委员总数为528人。 1993年,是中国院士制度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一年:这年10月19日, 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宣布成立中国工程院。 一个月后,中科院选举出59名院士,院士总人数为545人。1994年中国 科学院第七次学部委员大会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每届增选不超 过60名。( 张素亮:中国院士制的沿革史) 。根据国务院两年一选举院士的规 定,中科院在1995、1997、1999、2001进行了四次选举,分别 产生新院士59、58、55、56名使院士总数为653人( 2001年数字 ) 。 仔细分析这些数字,中国的院士人数在1957- 1980年间,23年净 增了209人,增长大约一倍。1980- 1991年间增加了128人,11 年增长32% 。而在1991- 2001的十年间,院士人数净增125人,1 0年增长24% 。总的来说,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院士总数和年增长水平上,控制 得还是比较合理的。不过,这里面有三个隐性问题。第一,中国院士人数的隐性 增长,即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数急剧爆炸( 见下) ;第二,中国科技相对水平从九 十年代中以来呈滑坡趋势;第三,中国院士的质量,包括学术水平和道德修养, 在过去几年间出现严重下降。 说1993年是中国院士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不仅仅是因为学部委员 变成了院士,更重要的是中国工程院的建立。中国工程院在1994年产生第一 批96名院士,其中30人本来就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他们是最早的“双院士” ) ,其余为新挑选的成员。第二年,中国工程院增选216名新院士,一年左右 时间,人数增长了220% ,总数达到309人。1996年,中国工程院第三 次院士大会通过决议,每届增选不超过120名。( 张素亮:中国院士制的沿革 史) 。1997,中国工程院增选116名新院士,院士总数达到439人。1 999年,中国工程院进行第三次院士增选,有113人上榜,院士总数达54 7人。2001年,工程院再添81名院士,总数616人,这还不包括24名 外籍院士。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七年间,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人数增长了540% 。 与院士人数猛增成为鲜明对照的是,尽管中国经济在九十年代一路高速增长, 但中国科技的高层次创新却呈现了负增长态势。( 顾海兵:院士制度-中国科技 创新的障碍) 。根据人大教授顾海兵的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技术进步奖的颁奖数量逐年减少,“21世纪前2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年均仅 为20世纪90年代的1/ 3,甚至更低。”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目前每年的发 明专利数量只相当于韩国的四分之一、美国的四十分之一。但中国工程院士人数 却相当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一切,都显得十分的荒唐、十 分的荒谬。 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学术水平之低劣,几乎让人难以置信。目前,学界普遍的 共识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仅及欧美二流大学副教授的水平,而中国工程院的院 士更要低一个档次,很多人连欧美三流大学助教授都不如。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邹承鲁就直言不讳地说,“有些院士,说得不客气些,就是没有这个水平却被选 上了。”( 李莹:学术腐~败挑战院士良知) 。据有人揭露,2003年中国工程 院院士候选人中,许多人只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了屈指可数的几篇论文,而有的候 选人根本一篇学术论文也没有发表过。其实,中国国内期刊上的论文对世界科学 发展几乎一点儿作用都没有,但即使用这样的论文来充数,对某些院士候选人来 说都显得力不从心。中国工程院岂不成了南郭先生的集中营了吗? 中国工程院的最大特点不仅是院士学术水平低,而且是它把“院士”这个 “中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授予一些政~府高级官员。2001年,铁道部长 傅志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的院士,据说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就是“客运要 快速,货运要重载”这幺一句口号。( 孙自法:铁道部部长傅志寰当选中国工程 院院士) 。傅部长的当选,使其它高官如同汪洋大海中的鲨鱼突然嗅到了血腥的 味道,他们于是蜂拥般地向中国工程院游来。在2003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候 选人名单中,赫然出现42名部长级高官的名字。 四、结论 院士制度诞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政府的承认来 提高科学家的地位。建立院士制度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在学术界内部建立一个权 威。在21世纪的今天,院士制度的前一个功能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经不复 存在,而要院士制度起到后一个作用,其前提就是院士的产生必须是公正的,学 术标准必须是唯一的。 纵观中国院士制度的演变,可以用“每况愈下”来形容它的发展历程。公正 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制度被不公正、甚至可以说是落后的学部委员遴选制度代 替,这是中国目前院士制度问题的根源。对学部委员同时施予政治和学术双重标 准,并且以政治标准为主,是对学术公正、学术公平原则的粗暴践踏。不言而喻, 双重标准的实施,必然以牺牲其中之一为代价,就象十项全能冠军一般都得不到 任何单项冠军一样。政治标准的加入,必然导致学术标准的降低。另外,政治标 准在院士选举中的实施,使院士成了政治制度的附庸,使他们丧失了社会良心, 这其实就是院士学术腐败的思想根源。 除了制度方面的问题,中国科学家个人素质方面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多年的 政~治运动,将大批有思想、有才华的优秀人材淘汰,而一些科技庸才、政客科学 家却慢慢地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主力。这就是谢泳先生所说的“最好的出局”现象。 ( 谢泳:最好的出局) 。用时髦的话说,这是“逆向淘汰”。我曾说过,在反右 运动中“德才兼备的人被‘烹’掉了,剩下的不就是那些有德无才、有才无德、 无才无德的人了吗?这幺一来,中国学术界目前的学术水平低、腐败程度高的现 象不就是顺理成章的结局了吗?”( 亦明:无耻的嘴脸贪婪的心( 六) :北大校 史之易牙烹子篇) 。 除了反右运动,十年文革造成的文化断裂,使中国目前的新一代科学主力先 天缺乏一个优秀科学家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因此他们在遵守科学道德、在权力 和财富的使用与分配等方面的表现,往往连一个正常社会普通公民的水准都达不 到。由于文革时代成长起来的科学家正在成为中国科技界的中坚,并且很快将成 为中国院士的主体,所以如果不从制度上来制约他们的劣根性的膨胀和发展,中 国的学术腐败现象很快就会出现另一个新的高潮。 另外,目前院士在中国社会走俏的现象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它是中外科学发 展史上所十分罕见的。为什幺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章程》 第四条款,院士的义务和权利包括“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待遇”。“国家规定的 有关待遇”是什幺呢?据说其政~治和工作待遇相当于副省级( 部级) ,经济待遇 是每年10万元人民币津贴。也就是说,在过去十年间,中国猛然多出了一千多 名吃干饷的副部长。在一个每一百多老百姓就要供养一个“国家干部”的国度, 需要多少人来供养这些副部长呢? 除了国家规定的待遇,地方政~府和各个单位为了吸引院士,还给予他们额外 的待遇。比如,在中国工程院的网站中,就登有这样一条新闻:“新疆制定‘两 院’院士待遇9条规定”。好在全文不长,抄录如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凡是在新疆工作的科技人 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新疆工作期间,除享受国家规定 的有关待遇外,享受下列待遇:一是聘为自治区党政领导的科技顾问;二是参与 自治区重大科技、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决策;三是自治区科技厅优先安排由两院院 士主持的科研项目,保证经费的落实;四是两院院士所在单位根据需要为院士配 备助手或秘书,安排办公室;五是有关单位保证两院院士著作的出版,为院士出 国出境开展学术交流提供方便,简化手续,保证经费;六是自治区财政每月给两 院院士发放院士津贴1500元,由科技厅代发;七是医疗保健、交通、外出乘 车按副省级干部待遇执行;八是住房面积可按150- 180平方米标准执行; 九是院士所在单位要加强与院士的联系,主动向他们通报有关情况,听取意见和 建议。” 所以说,现在中国的院士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荣誉称号,它还是地位和权力的 象征,它直接与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挂钩,它还保证一个人的地位、利益会伴随 他一辈子,永不退休。根据新疆规定的第九条,院士在工作单位简直就是太上皇, 什幺所长、什幺院长,都要看院士的脸色行事。在中国,还有什幺称号比它更值 钱呢?难怪院士在中国这幺走俏。在官本位的官场,院士是高官;在钱本位的社 会,院士有厚禄;在以知识为本的学术界,院士是法定的权威;而在优胜劣汰的 生物界,院士是永远的胜利者。除此之外,许多院士还控制着国家科研经费的分 配权力。目前,许多大学的校长都由没有任何行政管理经验的院士来担任,其中 原因之一就是,普通大学是局级单位,而院士是副部长级别。院士当校长,学校 好象也相应地升了半级。 一方面是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低劣落后、停滞不前,一方面是院士队伍的日 渐壮大,人数的节节攀升。中国的院士,还有什幺存在的理由吗?建立院士制度 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确立科学权威。以中国院士如此之低的学术水平,在中国学术 界确立他们的权威,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只能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障碍。 【关闭窗口 】 | 公司简介 | 隐私保护 | 广告业务 | 招贤纳士 | 联系方法 | 澳洲在线中文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Copyright © auol.com.au;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