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角色 ● 傅文成 林黛玉葬花词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谁是”。是自我悲怜的咏叹,却也道出人生舞台的一个常理。我们能在电视电影上看人演戏,而在另一看不见的荧屏上,我们自己的戏不也在上演吗?“人生如戏”已是陈腔滥调,就试试对这一陈词作进一步的探索。 在自己的人生戏剧中,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地是主角。问题是,自己上演的是什么戏?演的是什么角色? 魏晋羊祜有句名言:“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这句话在地球上绝大多数人听来,可能都会感同身受。换另一种说法:“人生所演的戏,十之八九都不是依自己想选的剧本”。岂止剧本“不理想”,场景、对手时常都会把戏搞砸了。生不逢时,所遇非人,甚至对牛弹琴也是戏。也正因为自己的人生剧本不理想,才这么多人喜欢看戏,以补偿自己所上演人生戏的不足吧。 在云南园的日子里,郑奋兴老师曾经告诉过笔者:“在我们这一生中,扮演什么角色不能强求,只有把自己的角色演好,就算是演坏人,也要坏得够格。” 多年来,这句话从不间断地萦回脑际,时常也因此而产生意外的动力。而如何将角色演好,实在是个大学问。在人生路上,时常会面对情况而必须作出决断;判断失误固然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就算判断精确,也会因现实条件的交叉牵制而踌躇。虽然古圣先贤指引了许多常理常规,但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就曾说过,这世间有许多事,都是哲学著作里所找不到的。 而事实上,若戏剧能如所预料,如所预期,其戏剧性也就自然丧失。通常是不可测的因素,才能给人生添异彩。无常是人生戏的一种基本属性。说到头,一个人所能做的,也只有把自己的角色演好。 京剧观众有个惯例,要懂得即时鼓掌叫好,否则就是不懂看戏。但只有要角才有此宠遇,跑龙套跑得多好也没人会欣赏。 个人的能力、意志力跟原则操守,该是演场好人生戏的条件吧。但有些好戏并非每个人都能欣赏,每个人都会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只有少数具睿智的人才能办到。多数人都不外是成王败寇那一套吧。 曹操在一次宴会中道出,自己的愿望是能在平定天下之后归隐田园,读书射猎。成吉思汗说,征服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夺其财物性命,令其哀哭,才叫痛快。岳飞以雪靖康耻、引回钦徽二宗为大愿,孙中山先生要在中国废帝制、行共和。或许可以这么说,有梦想的人生戏才是好戏,能实现梦想的人生戏则是更好的戏。 孔子有一次跟颜渊、子路谈人生的志向,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孔子则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不同的志向会决定一个人的戏路。 对人生这出戏的“观众”,曹操说:“人生于世,不得流芳百世,自当遗臭万年,若同草木同腐者,不足道也”。苏东坡则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而留鸿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两位鼎鼎大名的人物都从“宏观”的视野看待“观众”,但说得未免远了些。还是另一句谚语较为贴切:“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的确,在人生戏上不管是扮演什么角色,都不外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罢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态,可能比一个人在扮演什么角色更为重要。能扮演贡献社会国家甚至全人类的角色,或将自己应扮演的角色演得淋漓尽至当然最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一场景,岂不比帝王将相之间的¤心斗角,英雄豪杰之间的互相杀伐、尔虞我诈要赏心悦目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