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冰激凌市场竞争升温 2003年07月01日00:23 中国冰激凌市场对生产商而言可是一个水深火热之地:价格战愈演愈烈,企业普遍亏损,竞争对手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不同寻常的合作关系应运而生,这显示出中国本地企业在产品营销方面越来越大的优势。 早在1990年,北京发喜冰激凌股份有限公司(Beijing Faxi Ice Cream Co.)就与中国一家国有企业合作,开始在中国销售旧金山一家公司的八喜(Bud's)牌冰激凌。当时,冰激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一种待客的奢侈品。在随后的十多年间,随著雀巢公司(Nestle SA)以及联合利华(Unilever NV)旗下的和路雪(Wall's)两家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投入,冰激凌在中国的销量开始不断攀升。当时北京发喜仍主要开发高档冰激凌市场,这使它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对于外资消费品公司来说,不论是啤酒行业还是化妆品行业或其他行业,这种情况都非常普遍。 北京发喜后来更名为北京艾莱发喜食品有限公司(Beijing Allied Faxifood Co.)。现在,艾莱发喜正在实施一项全新的战略,它希望在规模高达24亿美元的中国冰激凌市场上大展身手。它已与中国最大的奶制品企业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Beijing Sanyuan Foods Co.)结成合作伙伴。艾莱发喜负责生产冰激凌,三元负责销售、推广和品牌建设-在其他大多数行业,这些工作通常是外资公司较本地企业更擅长的领域。 艾莱发喜总经理周炜说,八喜属于高价位产品,虽然销售情况不错,但市场规模毕竟有限。国内对“三元”品牌的认知度要比对艾莱发喜高得多。 艾莱发喜的举动表明,虽然大众化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但该公司已经意识到,为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放弃高端市场、转向大众市场或许是必要的。它还表明,中国国内品牌已经迅速发展为外国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时也成为它们潜在的合作伙伴。在矿泉水行业和牙膏行业,一些跨国企业已收购了数家本地企业,通过收购,既可以借助它们的知名度,还能利用它们的分销渠道。 中国市场严酷的竞争态势在冰激凌市场上有诸多表现。目前,尽管和路雪和雀巢仍稳坐该行业的头两把交椅,但国内企业内蒙古伊利集团(Mongolia Yili Industrial Group Co.)和蒙牛乳业(Mengniu Dairy Co.)依靠明智的营销策略、有力的分销网络和适合中国人的口味,正在日益扩大市场地盘。价格战正到处蔓延。据周炜估计,自去年以来,冰激凌价格已经下降了20%-30%。 艾莱发喜对打入大众化市场的期望非常高。虽然该公司自称在北京的高档冰激凌市场仅次于和路雪和雀巢,排名第三,但据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China Association of Bakery and Confectionery Industries)的数据,该公司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只有5%。 (艾莱发喜此前已几易其主,现在持有其多数股份的股东是香港投资公司京泰农工商有限公司(Hong Kong Jingtai Nonggongshang Co.)。艾莱发喜2000年已停止使用Bud's的英文品牌,但仍保留了原来的中文品牌。) 艾莱发喜与三元合资的冰激凌产品将用三元的品牌销售,为此艾莱发喜将向三元支付品牌使用费。今年4月份,他们推出了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三种口味-巧克力、香草和荔枝味冰激凌,明年他们还将推出更多口味的产品。艾莱发喜在北京郊区新建了一家工厂,9月份即将完工,预计新厂将大大提高公司的生产能力。 三元方面称,预计合资公司明年的销售额可达1,800万美元。三元希望,能利用其市场知名度和牛奶的销售推广网络来拓展冰激凌业务。 在中国冰激凌市场上,某些“中国特色”的影响加剧了竞争的热度。美国规定,冰激凌里要有一定比例的牛奶脂肪和其他成分,但中国没有类似的要求,生产商大多用奶粉、水甚至还有植物油来生产冰激凌,因此生产成本有很大的压缩空间。 而销售过程中涉及的物流方面的问题也导致竞争进一步白热化。由于冷冻食品长距离运输比较困难,同时,许多农村家庭没有冰箱或冰柜,因此,冰激凌市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据美国政府下设的研究机构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提供的数据,去年,中国市场共销售了140万吨冰激凌,而仅广东、上海和北京三地就消化了其中的四分之三。 周炜说,中国冰激凌市场蕴藏著巨大潜力,但目前,该行业仍处于普遍亏损状态,大多数公司都不赚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