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竞争是更为关键的竞争 2003-06-30 搞经济首先也是站队,产业结构的队站错了,就会事倍功半。研究日本企业问题,给我们的启迪是—— 美国著名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和两位日本人竹内广高、原鞠子,对于日本经济进行了长达8年的研究,除了认为官僚资本主义的过度介入抑制了竞争是日本经济发生问题的原因之外,同时认为企业缺少战略竞争也是日本经济发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波特等人认为,日本公司可以通过模仿,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把产品做得很精细,但却缺少战略竞争。他们提出,战略竞争的本质是以区别于战略对手的方法开展商业竞争活动的。在商业活动中,无显著差别的战略是不能持久的,选择不做什么是战略竞争的核心。决定目标顾客群、产品种类和一个公司应当满足的要求是形成战略的重点。 然而,日本企业的经营思路却与战略竞争的这些要点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依据波特等人的论述,日本企业缺乏战略竞争主要表现为:⑴产品和产业对战略问题缺少充分的把握。结构问题预示着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能否有效把握是战略竞争的重要环节。波特等人指出,公司的盈利能力不仅要受自身地位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事实确是如此。结构问题通常代表着产业升级,代表着未来市场走向,把握好了,就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就能赚钱;反之,就会被历史发展的洪流所淘汰。然而,“日本公司通常是在没有完全理解是什么因素保障了高科技产业、朝阳产业或者增长型产业中的吸引力的情况下,就蜂拥进入这些产业,结果是陷在了不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内”。(2)在同一层面上思考问题和处置竞争。波特等人认为用残酷无情和思维单一的努力来取得最佳生产,会导致竞争趋同。也就是说,一个行业中所有的竞争对手在同一纬度上进行竞争。当竞争对手在质量提高、循环时间或者供应商关系等方面进行模仿时,竞争变成了沿着同一条道路没有赢家的赛跑,进而不得不打价格大战。(3)缺少战略竞争的另一表现是日本的企业把市场份额看作是第一位的,盈利是第二位的。日本的经理把追求市场份额作为优先考虑的第一要务,对市场份额,日本公司有一种近乎迷恋的追求,宁愿在损害盈利能力的情况下获得市场份额。然而,为了市场份额而去追求市场份额存在很大的危险——战线太长,成本太大,兵力不足。市场份额不等于盈利,甚至伴随着亏损。 实践证明,没有战略把握的竞争,没有前瞻性的竞争,即在同一层面上撕杀是危险的。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美国经济适时进行了产业结构的提升。人们所讲的新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是美国人的新经济,是美国人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卖点,真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以如此就在于美国企业的产权安排,使美国的经理们更在乎利润,在追求利润的推动之下有了源源不断的创新。 波特等人具体分析了日本企业缺少以差异性为特征的战略竞争的原因,首先是他们接受的信息相同。据波特等人的考察,作为日本企业决策的市场和产业信息常常出自同一信息来源。由于政府和其他组织公布的报告和白皮书流传广泛,结果就是不同的公司经理人对未来的看法是一样的,从而会采取相似的行动。波特等人尖锐地指出,“由于竞争信息有如此程度的共享,所以各个公司对其所处的产业均会得出相同的看法,这也就不足为怪了。”其次是日本的文化。日本的文化像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排斥创新。在日本,小孩们首先学会的诸多谚语中的一条就是“冒头的钉子挨敲打”。在日本社会中,与众不同并不是一项优点;相反,保持一致的精神已经深深扎根于日本的公司之中。一项决策必须获得大多数人的同意,这几乎可以使人确信大胆或有特色的战略选择不会成为追求的目标。进而,一旦如此众多的管理人员都对某项决策表示了同意,要想终止不成功的决策将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最后是日本企业的产权结构。在大多数日本公司里,为了稳定和彼此保持良好的关系,公司股份中的60%或70%掌握在稳定的友好股东手中,比如银行、保险公司和同盟公司。由于对利润不敏感,这些控股股东很少出售他们的股份。大多数大公司的高层管理着只领取年薪,对追求利润的积极性不高。总之,产权结构导致了吃大锅饭,对追求利润的刺激不够。 探讨日本企业问题的成因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所以进行如此的探讨,是因为我们发现中国的企业与日本企业的情况极其相似,具体表现为:(1)只要哪个产业时髦,就一窝蜂地上,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全国有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但真正办好的不多。(2)不是盈利第一,而是规模和市场份额第一。有的用巨额债务支撑着庞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伴随着不惜血本的价格大战。(3)信息来源几乎相同,主要是有关政策和行业主管的演讲。不少企业所接受的咨询来自相同的经济学家,他们在不同场合讲的话几乎一样。加之人们的认识结构差异不大,几乎在同一层面上思考问题:你能想到的他也能想到,你想不到的他也想不到。(4)据观察,那些打价格大战的企业中民私营企业不多。这里有一个产权结构的问题,即谁为价格大战的损失付费,通常打价格大战的企业并不是经理们直接付费的企业。最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平均和中庸,需要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创新与之并不相容。 日本曾经是世界工厂,可以把各种产品做得很精细,但后来由于战略方面的原因,经济还是出了问题。中国现在也可先称为“世界工厂”,但“世界工厂”不等于赚钱。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深陷危机中的国家和地区,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不多——这也是战略问题。因此,中国经济要长期稳定发展,显然不能满足于现在的“世界工厂”,要汲取日本的教训,在竞争中给战略问题以足够的重视。战略的把握无疑应当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要注重差别性和产业结构的科学选择和不断提升。搞经济首先也是站队,产业结构的队站错了,位卡错了(如同打篮球,位置站错了就很被动)就会事倍功半;要始终不渝地把握企业盈利是第一位的,规模和市场份额永远服从于盈利;要注重创新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的塑造,创造标新立异的氛围;要使产权结构能够激励创新和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