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再次转动"俄中印大三角" (03/07/2003) Sergei Blagov撰写 莫斯科 鉴於萨达姆政权垮台後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莫斯科觉得有必要消除其对伊的错误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俄中印大三角"这一建议被重新提出。所谓"俄中印大三角"是指由三个总人口多达25亿的核武国家组成的政治同盟;从理论上讲,它将来能制衡美国。 近来种种迹象表明,该政治同盟开始由理论向实现迈进。俄新社6月18日援引俄外长伊万诺夫在上月召开的东盟会议上的话说,"俄罗斯将继续与战略三角的夥伴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对全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据报道,俄中印三国在此次会议上"暗示"将加入东盟的《友好合作条约》 该条约实际上是10个东盟成员国间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与此同时,莫斯科称赞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的中国之行於全球的稳定很有意义,盛赞北京与新德里之间的积极对话。 瓦杰帕伊访华之後,中国外长矢口否认有任何结成"俄中印战略三角"的行动,只是勉强承认三国在某些国际问题上看法相似。尽管如此,但三国新轴心对话预计会继续。 俄罗斯与这两个亚洲国家的军售关系日趋紧密。与北京和新德里的军火交易给求钱若渴的莫斯科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及武器出口市场;後两者则通过交易获得战斗机和潜艇等精密武器。最近俄印还在印度洋举行了首次联合海军演习。 "俄中印战略三角"构想於4年前由时任俄罗斯总理普 马科夫提出。然而该构想没能阻止美国领导的北约空袭前南斯拉夫,因此北京打消了加盟念头,新德里的态度也含含糊糊。去年11月,新德里否认印俄中正在组建三国新轴心,并指出去年9月三国在纽约的对话是非正式的且并非针对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 然而,去年1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中印期间,各方高层就加强合作的会谈也包括几乎不加掩饰的反西方声明、建立多极世界的呼 道出了莫斯科抗衡美国霸权主义的呼声。因此,关於三国决意联手结成"新轴心"以抑制美国独大的猜测再次出现。 虽说迄今为止"俄中印战略三角"尚未正式形成,但俄中印三国间存在很多可促进新轴心对话的趋同利益。譬如,三国都担心美国独大,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认为这违反了国际游戏规则;它们一如既往地支援联合国安理会在解决危机时发挥主导作用以及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再如,三个国家都对国内伊斯兰激进组织忧心忡忡,渴望欧亚大陆中部稳定。 另一方面,东方轴心制衡美国独霸的构想被看作是冷战思维的副产品。有人认为三国新轴心几乎不可能成事,原因有四:其一,印度的核导弹计划不全是针对巴基斯坦的,事实上也是冲着中国的核武器而来;其二,印度和中国在经济方面竞争激烈。其三,中印仍就边界争端和达赖喇嘛问题僵持不下;其四,现在流传着一种"中国威胁论",说实力强大装备精良的中国有朝一日将成为俄罗斯的老大,甚至觊觎资源丰富的远东地区。莫斯科对中国似乎已有所防范,这从俄罗斯计划於8月末到9月初在远东举行大型军事演习一事可见一斑。 不过,上海合作组织可为三国新轴心对话提供便利。目前该组织的成员包括中国、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吉尔吉和塔吉克。印度已被视为准成员。去年12月普京积极支援印度加入该组织,称印度的加入可增强该组织的重要性。 俄中的经济合作关系日益紧密。胡锦涛出访期间,俄罗斯的尤克斯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订了长达25年的石油供应协定。根据该协定,将修建一条东西伯利亚 中国大庆,长达2400公里,耗资1500亿美元的管道。 5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齐聚克里姆林宫,同意在北京设立总部及在吉尔吉首都比什凯克派驻一支地区反恐部队。该组织已草拟上海反恐公约,促请联合国发挥主导作用。据推测,为了制衡美国在欧亚中部日渐提升的影响力,上海合作组织打算把俄中与中亚国家联合起来。胡锦涛在访问莫斯科时就曾提及"多极世界"这个字眼。 鉴於伊拉克战争造成的两极分化,俄中印三国形成某种战略联盟不无可能。可是,除了建立"多极世界"的呼声外,三国新轴心的构想似乎尚未发展成明确的战略。这个战略三角还缺乏一个执行体系。而且目前三国都不想让人觉得它们在联手对抗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因此新轴心对话可能依然是纸上谈兵,不过它依然是向外界传递资讯的一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