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七一讲话读后感 -------------------------------------------------------------------------------- ● 谭中 在“六四事件”14周年前后,美国舆论掀起一波“中国评论热”,说明江泽民在引退之前已经把邓小平时代遗留的伤痕治愈,全世界对中国第四代领袖正刮目相看。中国领导层的顺利交接班,在中国最近20年政治稳定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桂冠上,插上一颗花翎。 尽管海外把江泽民和胡锦涛两人的所谓“权力争夺”说得绘声绘色,但连世界上惟恐中国不乱的人也能看到胡锦涛领导班子的成熟。有两点可以帮助人们避免轻信那些道听途说: 发布新的动员令 一、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江泽民对这点一清二楚;二、胡锦涛有的是时间,犯不着与江泽民对抗。 这第二点充分表现在胡锦涛正在主导的学习“三个代表”的运动上。他的七一讲话,使有些人失望,但又使冷静观变者看出“天机”。他的讲话在表面上是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研讨活动,但听众却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以及党政军各部门和地方高官,实际上等于宣布他的新执政方针。 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说,胡锦涛的讲话是“对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为民众创造更多殷实利益”。他说,这是胡锦涛领导班子在两个多月的抗击沙斯战役中亲临一线、深入民众、显示出务实亲民的执政风格以后,向全党、全国发布动员令。 谢春涛说,这个动员令的内容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对于改变这些不良作风,团结全体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连美国观察家都看出了胡锦涛讲话的两点新意: 一、他着重强调“三个代表”,把它提高到“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地位,但却避免恭维;二、他把“三个代表”当做装新酒的旧瓶,甚至把“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也装进去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这是胡锦涛在七一讲话再度亮出的招牌口号。他重复了邓小平批评华国峰“两个凡是”时提出的“解放思想”,使人们看出他在日后丢掉旧框架的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能不能执政到2022年,超过苏联共产党执政72年的纪录,现在还很难说。但是,它也表现出今后将在四面楚歌中高举红旗,伴随美国资本主义老虎睡觉,哼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调的勇气和决心。 遗留下的难题 江泽民时代虽然没有为胡锦涛遗留下“六四事件”那样的政治伤痕,却也留下许多难题。 第一,要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点谈何容易,搞不好就变成兼有两者的缺点。何清涟那样的所谓“经济学家”已经这样指出。 第二,江泽民在退休前夕迫不及待地把共产党的大门向企业家打开,但由于“仇富”心理在城市贫困居民和大多数农民中越来越变得普遍,使得把“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的进程受挫。在腐败现象依然严重时,人们如何能相信目前中国的新富豪没有“不义之财”呢? 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市场经济,与带有社会主义理想色彩的“全面小康社会”,两者如何协调起来,这在全世界没有先例。法国许多企业家由于受到聘用与解雇员工的种种限制,只能出走英、美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美国是市场经济的典范,但从现在到明年底的总统竞选期间,人们会再次看到“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现象。 第三,邓小平时代开创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江泽民时代再接再励,出现了令人诅咒的前“腐”后继。许多当代小说和电影、电视剧都反映了一些善于钻法制空子的人变成“著名民营企业家”的事实。在中国高速发展奇迹的后面,还有很多见不得人的黑洞。 第四,邓、江时代留下的所谓“中国特色”,实际上有许多封建色彩。胡锦涛取消领导人出国、回国的公开迎送,只不过是脱掉官本位的外衣。如何真正做到毛泽东提倡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还是个大问号。 宣传“三个代表”本身就是从上而下、到群众中去的政治活动,但不能改变政治现实中的“监督真空”。江泽民时代提到的提高共产党执政水平与拒腐防变,这两大课题实际上有共生关系。 驾驶汽车就是让汽车自己跑,高效率的执政水平正是这样,要尽量让人民、让社会发挥能动性,政府只把两个手指摆在驾驶盘上。 先把法制健全,然后再让一切走上轨道。这样,领导人就不必担心“贯彻政策方针”的问题,地方政府也不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老百姓也不会再喊“不怕官只怕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