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要为浦东注入新生机 2003年07月22日20:12 贝建中(SANDI PEI)希望能找到一个词汇来恰当地比喻他将为上海迅速崛起的超现代金融区所作的工作。然而,他不愿使用诸如'更高'、'更大'、'更加宏伟'等人们已经烂熟于耳的词语,他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之间反复推敲,希望找到一个更加熨贴的词汇。 贝建中是享誉世界的建筑泰斗贝聿铭(I.M. Pei,)之子。 到底该如何评价他为这个地区所做的工作呢?是'减轻'了这一地区过去10年以来遭受的破坏呢,还是将会'改善'这一地区的状况?这个问题或许也曾经在他父亲的心头久久萦绕。 贝聿铭设计的建筑要么能够和谐的融入周围环境、要么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无限遐思。更确切地说,他所设计的建筑风格与目前上海陆家嘴那些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迥然不同。(香港中银大厦是个例外,大厦选址在一块弹丸之地上,而他的客户希望贝聿铭设计出一座标志性建筑。) 贝建中最终选择的是'减轻'一词。现年53岁的贝建中表示,要在上海有史以来租出的最为昂贵的地段上设计一座造价3.5亿美元的摩天大厦,他的确感觉到面临种种挑战。由于这座大厦将矗立在上海滨江沿岸中段,因而要做到远远望去令人心头一震的效果。而且,他还需要迎合这座大楼未来租户的潜在需求,入驻的将大多是金融公司,大厦将于2006年竣工,而这些公司对届时它们在中国的发展实在难以预计。而且,同样重要的是,他希望大厦建成后能给浦东金融区带来巨大生机。现在,每到中午时分,这一地区人流稀少,而到了夜间,这里简直就变成一座小小的后现代鬼城。 贝建中与上海有著漫长的渊源。他的父亲生于上海,贝建中1978年首次访问上海,2000年以来每年要往返4-8次。在他的大哥贝礼中于年初因急性肺炎去世后,他就开始主持总部设在纽约的贝聿铭与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PeiPartnership Architects)的工作。这家事务所设计的建筑遍及亚洲各地,其中包括位于北京的具有庭院风格的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总部、澳门科学中心(Macau Science Centre)、同样具有浓郁庭院特色的苏州文化博物馆,以及新加坡、香港和中国大陆的许多流光溢彩的建筑。 上海的这座大楼可望成为这一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并重塑这一地区的形象。目前上海正享有亚洲最著名的建筑和设计试验场所之名。 在贝建中看来,浦东新区存在的问题是,在依次拔地而起的高楼之间未能融入一丝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所应具备的脉络和底蕴。浦东新区的马路太宽,行人要想进入位于新区中心的大型公园,需要冒著生命危险急速横穿六车道、八车道甚至十车道公路。走出浦东最高的建筑金茂大厦,行人看到在四周都是停车车位和难以派上用场的人行通道,尽管金茂大厦从许多方面来讲,堪称浦东最美的建筑。 贝建中希望正在开发的浦东新区能够融入上海老城区的生机和活力。在上海老城区,餐馆、咖啡厅和绿地随处可见,许多行人徜徉其间。而贝建中希望这座新的、尚未命名的大厦作为一种尝试,能够给人们带来往日的感受。按照目前的初步设计方案,这座大厦将是一座高48层的椭圆形螺旋式建筑,在螺旋上攀过程中旋转90度。从一侧来看,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底部宽大,顶部较窄;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几乎完全倒置过来--顶部比底部宽大。 它的设计明显像是一个打开的心房,与目前遍布上海的火柴盒式塔楼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建筑几乎将行人拒之于外。 贝建中说,需要对建筑墩座进行重新设计思考,从而融入更多周围景观,使之成为人们真正愿意在街道上徜徉、消遣的地区。 如果他的设计思路能够成形,贝氏家族将为改变上海的面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正是这座城市为了进行城区改造,于2001年拆除了贝聿铭童年时候的故居。 贝建中说,在方兴未艾的浦东新区,人们不会在工作以外的时间呆在这里,而是一下班就迅速离开。浦东的这种情况能够改变,而且也必须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