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媒体演义全球竞争 从吉隆坡到纽约,每天有250多万海外华人通过报纸或网络,阅读一个来自马来西亚婆罗洲偏远小镇的木材大王出版的新闻。 张晓卿(Tiong Hiew King)是一个橡胶园工人的儿子,自学成才的他似乎不像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媒体钜子,但他的确名至实归。过去10年来,生性见腆的张晓卿悄然成为中国和台湾以外地区最大的中文出版商,他的报纸和杂志遍及香港、纽约、温哥华、多伦多以及东南亚。张晓卿手下的管理人员称,他们的出版物全球发行量约为100万份,读者超过250万人,收入在1.3亿美元以上。 然而他并未就此罢休。68岁的张晓卿是西方媒体大亨泰德·特纳(Ted Turner)和鲁珀特·梅铎(Rupert Murdoch)的崇拜者,他希望将其媒体帝国拓展至至少有30万华人的悉尼和旧金山,并最终将中国大陆纳入版图。 让张晓卿及竞争对手香港泛华集团(Global China Group)和台湾世界时报(World Journal)如此痴狂的是一个潜在的全球媒体市场:散居在世界各地的3,400万海外华人(不包括台湾)。据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大学(University of New Haven)国际商务学教授乔治·哈利(George Haley)的估计,这些海外华人的财富高达1.1万亿美元,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马来西亚智囊机构亚洲战略和领导研究所(Asian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Institute)的首席执行长Michael Yeoh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战略,看看美国、澳大利亚和西方的市场就知道,上乘的中文出版物依然寥寥。这些地区都是巨大的而且在增长中的市场,这里的人们对阅读中文新闻很有兴趣。” 这一观点不乏知音。一位马来西亚中文日报的编辑说:“看看中国的经济前景以及这一前景对海外华人和他们财富的吸引力,一个全球报纸网络将是前途所在。这必定是一个绝佳的商业计划。” 在争夺海外华人读者的在这场角逐中,比资金更重要的是:对像张晓卿这样的出版人来说,他们拥有和中国自身相关的政治影响力以及进入一个更大市场的可能渠道。虽然张晓卿的多数读者并不知情,但他的媒体影响力已为他在北京政府中赢得了一些权势朋友。 比方说,时任中国总理的朱镕基1999年在吉隆坡参加马来西亚商界举办的宴会时,他邀请他的“好朋友张晓卿”相伴而坐,此举令在场人士印象深刻。 如果海外华人的潜在市场利润可观,那么大陆市场魅力就是不可抵挡的。张晓卿1995年收购了香港的明报出版集团,此后他进一步将在中国的投资领域扩大至印刷、旅游和光纤合资企业。 其竞争对手泛华集团则采取了更为直接的途径攻占媒体市场。该公司和中国共产党的喉舌报纸《人民日报》建立了合资公司。泛华集团还不能在内地发行自己的刊物,但公司表示通过这家合资公司,它能获得它最终希望进入这个市场的第一手情报。目前,外国拥有的出版物、尤其是中文出版物在中国大陆是受到严格管制的。 泛华集团可能已在大陆找到了一座靠山,而明报集团则将重点瞄准了不断增长的美国和加拿大市场。240多万华裔美国人中,约有83%在家讲中文或其他中国方言。根据美国最近的调查,至少有60%的海外华人表示,他们的英语能力有限。明报集团的管理人士称,旗下的报纸《明报》去年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发行量分别增加了7%和10%,在这两个地区该报每日的发行量据称有115,000份。 在美国,张晓卿还必须面对台湾《世界日报》的竞争,该报称它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发行几乎达到30万份,为北美地区第一大中文出版物。但从全球发行量比较,张晓卿的出版物依然占据领先地位,因为他们还在东南亚和香港发行。 在美国市场,张晓卿有一套雄心勃勃的计划。明报集团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士称,该报准备在近期内拓展美国西海岸市场,他们计划打入旧金山或洛杉矶,具体是哪尚不肯定,但他们很快将付诸行动。据他称,该报已在加拿大盈利,在纽约已差不多实现盈亏平衡,“可见这些市场潜力巨大。” 《明报》在美国和加拿大打天下,靠的是它长达45年历史的品牌。此外,据这位管理人士称,该报还计划投资1,000万至1,500万美元,在纽约、多伦多和温哥华这几个中心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张晓卿在这场媒体市场之争中还有一个优势,因为他在进入这一领域时已经是富可敌国。张晓卿的父亲是中国南方福州地区的农民,20世纪早期他和数千福州移民一起来到婆罗洲的沿江小镇诗巫定居。年轻的张晓卿很早就辍学,进入今天属于马来西亚砂拉越的热带雨林工作。 张晓卿跟随一位最早在诗巫做木材生意的舅父学习木材经营,1975年他自立门户创建了常青公司。他很快就展示出和婆罗洲政治领导人达成商业联盟的能力,并通过开发政府特许的木材开采区积聚了大量财富。到1990年,张晓卿的家族商业帝国掌控了遍布全球的200多家公司,总收入超过10亿美元。马来西亚商业分析人士估计,张晓卿的个人财产在2.5亿-5.5亿美元之间。 2000年在吉隆坡举行的常青集团成立25周年的庆典上,张晓卿的全球商业版图在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上以灯光点缀的方式首次公诸于世。据在场的一位商人称,每一盏灯代表张晓卿的一个公司,从太平洋中央的国际日期变更线开始,延伸至全球各地。 客人们了解到,张晓卿控制了新西兰80%的蛙鱼和对虾捕捞业,还有一个广播电台及一个上市木材和森林再生公司。在澳大利亚,他在布里斯班拥有购物广场、地产、养牛场和世界最大的芒果农场。但木材业务是这个商业帝国的中流砥柱。从马来西亚到巴布亚新几内亚,从俄罗斯到南非,从中国到非洲,张晓卿控制了300多万公顷政府特许经营林场以及数量众多的夹板和胶合板生产工厂。 一位了解张晓卿的马来西亚银行家称:“毫无疑问,他是全球热带木材及相关副产品行业的大哥大。” 张晓卿进入媒体领域似乎是出于机缘巧合。1987年,马来西亚《星洲日报》(Sin Chew Jit Poh)因报导和评论马来人与当地华人之间的种族冲突而被政府关闭。马来人在马来西亚政治上占主导地位,少数裔的华人占当地人口的26%。当时该报发生亏损并陷入破产。到《星洲日报》获准复刊时,公司已处于破产接管状态,但无人愿意接手。 《星洲日报》的执行董事C. C. Liew说:“我们向马来西亚每一个华人大亨求助,但没有人感兴趣。”最后,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名流的说服下,张晓卿同意接管该报。张晓卿的一位顾问Sandra Wong说:“当时木材生意兴旺,他手中掌握了大笔现金。但我觉得当时他这么做更多是出于责任,商业机会还是其次。” 张晓卿最终以2,000万林吉特(约合526万美元)收购了《星洲日报》的资产。然后他重组了管理团队并追加投资4,000万林吉特收购新设备和印刷厂,成功将该报盘活。据马来西亚企业注册局(Registrar of Companies)的档案纪录,截至2002年3月,《星洲日报》自被张晓卿收购后留存收益累计达到1.27亿林吉特。 与此同时,《星洲日报》的发行量增长了两倍以上,每日发行量达到33万份。据尼尔森媒体指数(Neilsen Media Index)2003年2月的调查,张晓卿旗下报纸的读者群达到140万--他还拥有仅在北部地区槟城发行的《光明日报》(Guang Ming)。这就是说,在每四个马来西亚华人当中就有一个人阅读张晓卿的报纸。 张晓卿的下一个媒体攻略瞄准了巴布亚新几内亚,他在那已拥有了该国最大的木材厂。据张晓卿称,1991年,时任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的Pius Wingti访问吉隆坡时向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Mahathir Mohamad)表示,他想要一份能传播他的政府观点的报纸。马哈蒂尔将这话带给了张晓卿,此后1993年张晓卿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创办了一份英文报纸《国民日报》(The Nation),与当时占主导地位并经常批评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的梅铎旗下的报纸分庭抗礼。《国民日报》此后成为该国最大的报纸。不过不清楚该报是否盈利,而且此报因充当了张晓卿在当地伐木活动的辩护人而受到非议。 张晓卿最初的媒体业务似乎让他尝到了这一领域的甜头。他的一位香港朋友称,张晓卿认为出版业务是循环运作木材业务收入的绝佳方式。1995年,他做出了迄今为止他最大胆的投资:以1亿港元(约合1.282亿美元)从P.H. Yu手中收购香港的明报。几乎在同一时候,他还从时代华纳收购了地区性中文新闻杂志《亚洲周刊》,具体金额不详。 九十年代中期,明报因其对北京持怀疑立场而成为香港知识分子阶层必读的一份报纸。但报纸还是在亏损。张晓卿迅速重新调整报纸,以面向更为广阔的市场,对中国政府也采取了更为温和的立场。批评人士称此举是将报纸出卖给了北京,但这位来自马来西亚的新老板很快就让报纸转亏为盈。 1996年以来,在香港证交所上市的明报集团已基本盈利。虽然这份发行量约为10万份的香港第三大日报截至2002年3月31日的这一财政年度亏损了700万港元,明报的管理人士称,今年他们将恢复盈利。香港大学的新闻学教授Ying Chan说,张晓卿和绝大多数香港媒体老板一样,对北京均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他说:“在这些媒体大亨中,对中国均有一种爱国的元素在里面。” 事实上,张晓卿手下的媒体管理人士称,他经常努力捍卫中国人的利益。1998年印尼总统苏哈托(Suharto)当权的最后几周,印尼发生了针对华人的暴力骚乱,张晓卿的全球媒体集团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敦促北京抗议印尼未能阻止针对华人的暴行。很快,北京发表了一份斥责雅加达的正式外交声明。张晓卿在香港的助手称,“这是老头最骄傲的时刻之一。” 不过,张晓卿的报纸并不总是一味地支持北京。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的编辑回忆称,张晓卿被1989年北京天安门的镇压行动“吓坏了”。据这些编辑称,张晓卿当时写了三篇措辞激烈的评论文章,但《星洲日报》只发表了其中两篇。一位编辑说:“'即便是(马来西亚政府)也没有真正地谴责镇压行动,我没有发表第三篇,是因为它的言辞太强烈了。即便如此,(驻吉隆坡)中国大使馆还是对此进行了抗议。” 张晓卿表示,媒体现在是他商业帝国中的“核心业务”。其中一个动力就是全球华人社会所提供的巨大商机,另外一个动力就是促进发展中文和中华文化的使命感。 他的一位前商业伙伴称,“现在,这成了一种激情,我也认为他已达到了金钱并非一切的境界,他希望能回馈华人社会。” 张晓卿自己更加谨慎。他在回复《远东经济评论》问题的书面答复中称,“我们希望它(他的媒体集团)能作为方便而可信的信息来源服务读者,并成为联系和团结华人的一个纽带。” 尽管《明报》不在中国大陆出售,大陆读者仍可阅读到该报备受欢迎的网络版MingPao.com。虽然《明报》的管理人士称,“除非中国的政治环境有了重大改变',他们预计还不会试图在中国大陆出版这张报纸。”但张晓卿很乐观。他说,“这是最大的市场,我们希望能拥有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