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介子推故里--介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人杜牧这首《清明》诗,千年流播,脍炙人口,童叟皆能熟诵。但殊难解知其意--清明为何雨纷纷?行人为何欲断魂?诗人为何寻酒饮?饮酒何去杏花村?诗读百遍,其义何见? 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今山西一带)的一段故事,催人肝肠寸断,泪下潸然! 晋国公子被一伙奸臣谋害,被迫在晋国重臣介子推的扈佑下流亡异国他乡。他们在一道山坳迷了路,饥寒交迫。重耳瘫坐破席,绝望长叹:"重耳可死,然百姓难安矣!"介子推说去寻食,一会儿把一块烤肉递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顷刻吃个精光,问介子推:"何来烤肉,尚有乎?"介子推提了提自己的裤脚,说道:"公子若喜欢吃,我愿将另一只腿肚也割下来。"重耳感动得大哭:"君如此待我,我将何以报答之!"介子推答:"我不求报偿,但愿公子风雨漂泊,不忘民间疾苦,慎思遍求治国良方。" 在外流亡19年之后,晋国忠臣终除权奸,拥戴和召唤重耳回国主政。 归国入城时,重耳拔剑把伴随他多年流浪的破席挑下车去。 介子推拾起破席,悄然回家了。 重耳登基封赏,偏偏忘了为他割腿冲击的介子推。 有人为介子推叫屈。重耳才旧事猛省,差人去请介子推来朝受赏。介子推坚辞不去。重耳只好亲赴介府,却见闭门锁屋。邻人告知,介子推不愿受封,背着老母躲进绵山。 派御林军搜山不遇,重耳只好听人献计,放火烧山,仍不见介子推出来--介子推背着老母,靠在一棵巨柳旁,活活烧焦了! 重耳跪拜被烧焦的介子推,放声大哭。 移动介子推尸体厚葬,重耳才发现其身后树洞里介子推的一片衣襟,上有血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怜生民。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以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舍己忠君爱国,不图个人回报,坦荡襟怀,无不令人肃然起敬,泪下潸然! 重耳将血书藏入袖中,下令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寒食一日。这一天称为"寒食节"。 次年寒食节,重耳率众臣拜谒绵山,在山下寒食野餐一日,翌日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亡灵。但见死柳复活,枯干新枝随风而舞,君臣折柳为环戴于头上。 重耳取介子推血书《清明》诗意,定这一天为"清明节",以召告天下,为政清明。 重耳励精图治,百姓安居乐业,晋国遂成"春秋五霸"之一的中原强国。 此后历代文臣武将,无不重视寒食、清明两节;骚人墨客,留下多少寒食、清明诗篇。 唐杜甫"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小寒食舟中作》),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唐 柳中庸"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寒食戏赠》),宋 沈端节"今年寒食又花开,垂下重帘不许燕归来"(《虞美人》),宋 范成大"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四时男园杂兴之三》),宋 陈与义"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清明》),明瞿佑"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清明即事》),宋 张炎"一夜凝寒,忽成琼树,换却繁华。因甚春深,片红不到,绿水人家"(《柳梢青 清明夜雪》)......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诗人词家心中,那是天公为忠君爱国的介子推而长泣的泪雨。路上行人杜牧思之而魂欲断,只有借酒寄杯,痛饮长歌。牧童心照不宣,默言指路--杏花村正是介子推故地古晋国(今山西)汾阳一带的天下名酒之乡。 传说中,清明又是每年度三大鬼节之一。清明鬼出门,七月半鬼乱窜,十月初一鬼回家。三大鬼节是华夏独有的最富亲情的节日,因为活着的人们总也忘不了为那些逝去的亲友亡灵烧一些零花钱。祭祖事鬼是重要的习俗。 寒食祭灵,清明扫墓,在唐玄宗时定为国家节俗制度,"编入五礼"。白居易有诗《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至宋代,寒食清明,"太学"放假两天,"武学"放假一天,师生为先人扫墓,以弘扬传统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