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废简用繁问题最近几年屡屡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内容,因此使繁简字之争一次次提到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之中,全国政协委员代表全国人民的意愿行使自己的权力,在十分严肃的一年一次的全国政协会上年复一年的提交此类议案,不能不让国人作出回应。 今年代表提案中建议废间用繁的三个理由是: 第一,“上世纪50年代简化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这个理由能够成立吗? 未必! 首先,上个世纪50年代的简化字并不能斥之为“太粗糙”、“违背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汉字简化工作是负责任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参与了这项十分严肃的汉字简化工作。而且,从实际上看,汉字简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理异体字,二是公布简化字。 从文字史发展史来看,简体字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已相当多,北魏时期,“亂”,已简化为“乱”。所以,文字的从简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是哪一个人能够阻挡得了的。 我们今天使用的不少简化字本来就是在中国古代已经广泛使用的历代简化体字或俗体这,如“乱、体、宝、尽、对、办、继、杰”;有的采用的是古字或者笔画比较简单的异体字或通用字,比如“云、礼、弃、无、从、个、气、网”等;有的是利用草书楷化,比如“书、为、伟、乐、东”等。这些简化字均非无源之水,而是简约有据。是众多汉语研究专家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广泛流传的简化字成果的体现,这绝对不能说成是“粗糙”!能够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专家都是学有所专,在文字研究方面公认的顶级学者,不了解这段历史,轻率地将当年这项严肃的工作斥之为“粗糙”是不合适的。我们有权质问,是当年这些学者“粗糙”,还是今天写提案的代表“粗糙”?这类提案本来就不应当是非专业的人士所能轻率提出的,何况是在一年一度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