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证书探源 真假证书探源 “记者”深夜探密,假证老板自曝内幕。仿佛当年的《隆中对》,让笔者大开眼界。个中生存之道,真让人叹为观止。说理之清晰、透彻,其天资让人感喟。尤其对于“中国人才观”的分析,洞悉中国千年文明史,“让人感到中国文明的落伍是多么的必然,并且这种落后于人类发展的趋势至尽也没有停止……”“仁者见仁”,作为名义上的“人力资源开发主管”,我做梦也不会想到,这种对于民族文明进步的担忧,会出自一位假证老板之口……约见归来,忐忑之情“绕梁三日”,确乎有些忘我。权且记下,求教于同志者。 假记者深夜探密,与办假证者相见恨晚、成为知己。对其生存和分析之道佩服之至,自以为科班出身、学富五车的笔者实在惭愧。如同“用户就是上帝”的市场法则一样,用假证者和办假证者心照不宣,倾心相诉,有的竟然以身相许……本人作为一个教育主管,本对于办假证者深恶痛绝,但是当笔者伪装进入这个行当,听办假证者自曝内幕,其情其景让人深表佩服之余,也充满了同情,差点也进入该道——他们的管理水平、市场意识,客观的评价,应当不低于中国大多数的MBA。 一、缘起——探知假证根源 每每谈起假证,每一个有良知的公民大都充满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无奈。在现代社会李,无处不在的假证广告可谓俯拾皆是,路边、桥头、电杆、墙壁……任何一个场所,包括手机短信,除了日夜值勤的政府机关大院,恐怕无处不有,成为现代户外广告的一大美景,有时他们精致的广告甚至发至家门口……尽管相关机关加大查处力度,媒体几番关注,假证公司仍然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如雨后春笋。本地一家媒体曾经连续做过八期连续报道,笔者作为兴趣者之一,没有拉下一次,曾经对抓住的一个浪仔罚款5000,但是组织丝毫未被暴露。从本市联系方式上看,远不是十家八家,且大有日趋增多之势……与之相适应,真正的科班出身者却往往被搞的灰溜溜的,因为“伪装往往比真实的更好看”,对目前的诚信造成了严重威胁。 大到房产证、职业资格证、驾驶证、律师证,小到身份证、毕业证,可谓服务周到,无所不有。 根据市场发展规律,有需求才有市场,之所以假证市场如此繁荣,可以肯定的是市场需求十分强劲。什么样的人办假证呢,自然是“用的着”的人,收益大于支出的人,只要没有了需求,他们也就难以生存了。目前大多治理假证的机关,采取的多是查、判、罚、封的办法,仿佛当年制水时“大禹的父亲——鲧”,结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实际上,目前的假证公司大多是按照诚信的原则进行经营的,并不像报纸杂志上宣传的那样。正如妓女们十分气愤那些以此为诈骗手段的人一样,对于那些以此为名进行诈骗的,证件公司像被骗者一样憎恨——是毁坏了大多数公司的声誉。按照目前“准黑道”的习惯,笔者在与他们见面时,除了如实告知其姓名、住址、单位、家庭电话、身份证书号码(办证书必须如此才能够邮寄),见面前还必须交代籍贯、亲属。取得他们的充分信任之后,有幸亲自参观了他们的整个流程,果然是十分严密,简直可以说滴水不露。 看到我还算真诚,经过层层报批,经过一周之后,最高领导邹经理还破格接待了我。邹总,这个假证公司的老板十分让人意外。中等个头,西服笔挺,面色红润,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如果事先不知道他是这个“特高科”的头,无论怎样你也不会相信他是一个“地下工作者”。尽管一副金丝边眼睛,透着职业书卷气质,但是职业的敏感,在他的机警的双眼中随时流露。基于“事业”发展的共同目的,加上相同的兴趣和世界观,我们进行了几乎一夜的交流。邹总可谓仪表堂堂,决不像我们印象中的“地下工作者”一样。与他从事的工作相反,是真正的、科班出身的、名牌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因为没有背景,这个在单位最高学历、怀抱着学生志愿的高才生,很不被领导赏识,被一些党校学历、业余学历(怀疑是假学历)的人排挤的实在尴尬,再后来甚至连一般的工人、职员也不把他当回事了,结果三十二岁未立……想终止合同,组织上找他谈话应当以大局为重,要走人对单位领导不好,还得交违约金。一气之下,啥也不要他便从单位消失了。出道不到五年,现在可谓事业有成,不仅经济上翻身,豪宅、美妻、进口豪华坐骑一应俱全。更重要的是“徒子”遍地,有的已经是县级以上干部。后来知道,目前是一家数码公司的董事长,还经营着一家电脑公司。 邹总也的确是个人物,不仅“事业”有成,文化品位十分了得。彼此熟悉之后,尽管是学物理的,但是古往今来、诗词名著信手拈来,口若悬河。除了其真正发迹的事业让人不好苟同之外,也真是展示了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风度。 与之交谈,我时刻保持着听说的“黑道上”的基本规矩——不问姓字名谁,“邹经理”是在我们谈话时,一个高级主管向他汇报工作时听到的,至于是否是他的真姓不得而知。谈及其经营的秘诀,他可能兴致所至,娓娓道来。与他经营的事业相反,包括他本人在内的管理层有12个人,清一色的科班大学毕业生——他们才能懂得逻辑,才能够有能力接受魔鬼训练,才能够完成公司的理念。包括最为基层的营销人员,公司有96名登记职员。11个部门经理按照他的组织方式,分头组织各个部门的工作。按照部门分工,对整个市场进行细分。“我们组织方式不是传销胜似传销”,除最高管理层12名之外,其他全是单线联系。 11名高层经理是5年来逐渐培养起来的,他们几乎全都接受过设在深圳的总部的特殊训练——由此看来,邹总还不是龙头,还有上级。高层经理的培训,必须从社会上消失1年,除了每个月回家探望父母妻子1次之外,谁都不能和家人多联系。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套住”,其家庭的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其他基层组织也是按照这个方式组建的——仿佛当年处于地下的中国共产党。他们笃信自己是在“为用户服务”,每人必须参与希望工程,承担一个贫困孩子的小学到初中义务教育费用。提倡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前一种做法自称是“积德”,后一种做法是“不忘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