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试析中国同欧洲、拉美非洲国家关系 我认为我国同欧洲以及拉美非洲国家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寻找朋友,构筑稳固的全局性外交体系。外交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越多的伙伴国家就意味着越广阔和稳定的国际空间。意味着越多的机会和越多的安全保证。我认为近期中国的外交就凸现了这样一个大局观,不再局限于针对少数重点国家。而是着眼全局,从世界角度铺开,不断的利用自身实力同各个地区的不同国家展开各种层面的交流,所体现的就是我上文提到过的“多元外交原则”。 同其它地理大国相比,我认为欧洲目前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尴尬的存在。一方面欧洲国家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整个欧洲加起来就超过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但是另一方面,整个欧洲却始终无法统一,始终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各国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争吵不休,并对国际形势进行着不同的判断,这大大削弱了欧洲对世界的影响能力。 因此我对欧洲的一个基本判断是,英国将继续在亲近美国保持传统大陆政策和融入欧洲两者之间摇摆,一部分欧洲国家也将对法德主导的“欧洲一体化进程”采取观望态度,而法德自身也会由于内政的问题而陷入停滞时期。因而近期之内欧洲以整体成为世界“一极”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欧洲国家无论对美国何种态度,在近期都不可能成为真正有实力调和中美关系的杠杆。但是欧洲大国可以在“隐性”方面给我国国家安全以极大的帮助。同时,欧洲是国际舆论的主要阵地和国际习惯、国际法订立修订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可以给我国提供有力的道义和法律支持。此外欧洲大国对我的我国科技尤其是制造业技术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欧洲国家具有大国外交成熟稳定的特点,原则性很强。在这里虽然不一定能找到坚定的盟友,但至少会有难能可贵的的伙伴。因此欧洲将仍然是我国外交的重点对象。 非洲和拉美国家从前是我国外交上的盲点,至少在台面上很少见到来往。但今天,从我国近期的一系列高调外交活动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有意表现出对非洲和拉美国家的重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台湾省一般的做秀。而是要高调的传达我国力图构筑全球外交的这一讯息。并且意味着中国将把目光投向整个世界,在全球寻找朋友。也是在事实上给中国威胁论以有力的回击。 我认为高调的结交非洲和拉美国家,可以说是很高明的策略。以中美关系为例,中国高调拉近同拉美和非洲国家的关系,就意味着这些国家在对美政策上多了一个筹码。意味着他们可以借中国同美国讲条件。使美国不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政治讹诈。给美国增加不大不小的国际压力。美国政府虽然会看到我国此举的意义,但是绝对无法指责中国。因为这些国家并不是得到了中国的授意,仅仅是出于小国外交唯利是图的本性使然。此外中国也可以借诸多小国为媒介拉近同美国的关系。比如从前很多非洲和拉美问题中国都没有发言权,但随着中国与非洲拉美国家联系的不断紧密和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很多问题上都具备协调能力。美国出于一贯的“借别国荷包善后”的政策,肯定不会放过让中国掏钱替美国买单的机会。那时中美之间的联系就会不断增多,在很多问题上美国都会首先征求中国的意见。另外拉美和非洲国家的资源、市场如能为我所用,都能够大大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当然这些不过只是表面上能够看出的有利因素,很多深层次的战略考虑还不是我能够分析出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国目前的外交政策正在逐步走向灵活、多元、全局着眼的大国外交。我认为如果能够维持稳定连贯的外交政策,并且继续保持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所秉持的外交原则,我认为我国的对外战略必将取得斐然的成绩。在不结盟、不对抗、不称霸的前提下,成功的构筑一套稳固的全球战略体系,为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提供必要的保证的坚实的基础。 易经上说:“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我认为当前的中国就处在二与三的交汇之处。一方面我国要在这个时期,初建事业,但功业未见,还需磨炼,因此要立足修身,以德服人。面对大好时机,要开始组织资源,制定策略,蓄势待发,要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另一方面我国要有戒惧的心态,做到勤奋、警惕、不轻率大意,不掉以轻心,要有危机感。韦尔奇就是经常在公司里面创造各种各样的危机感。张瑞敏有一句名言,面对成功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只有这样才能够巩固我国外交上的点滴成绩,才能够支撑起辽阔的中国。 可能有一天,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将再一次龙吟惊天震惊世界,儒家文化将与基督教文化一起成为人类文化的最重要支撑。但我想,那不是今天,也不会是明天。因此我所能做的不是为了中国的未来而欢欣鼓舞,相反应该是努力观察和思考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思考中国所可能面对的危机和困难。并努力提出真正或者相对重要的问题,甚至能够提出一点点建设性的意见。 我想本文的意义不在于我提出了多少观点,或者进行了怎样的分析,而在于大家对我的某些观点感到亲切,我希望我的观点能够被大家接受和讨论,这也是除了对自己前一阶段思考的总结以外我写作本文的动力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