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帖子同步发自圈子:项目经理职业生涯 (访问该圈子)
踏入IT行业已有10余年,按照国内这个行业的行规,做几年技术得赶紧转管理,过了35就没人要,咱们属于吃青春饭。至于我实在属于例外,自从2000年进入职场,一直在吃技术这碗饭,大约从2005年开始,基本上得花一些时间负责开发团队的管理工作。对于管理实在没有多少经验,属于典型的光环效应,这中间自然是有很多痛苦。也正是在这期间,大学一铁哥们跑我家备考PMP,不知道当时是不是全英文题目,非常膜拜,算是第一次对PMP有所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团队的扩大,人员流动,越来越感觉到难以驾驭用户频繁的需求变更,项目进度的管控。在2010年正好也是完成了一个大项目后,思索这些年自己所谓的管理,终于下定决心系统的学习下PMP,看看人家都是怎么做项目管理的。也还是我这位铁哥们,推荐我选择了神州巨龙(他当年的选择),现在想非常感谢他,这是个正确的选择。这里的老师的确很高水平。。。。。。(广告词省略1万) 下面谈谈我学完后简单的几个应用吧,有觉得不错的,也有执行不够理想的。 一、 质量检查表的应用 随着软件业的发展,软件开发早已脱离作坊式。虽然本人所在的公司在开发方面管理不够规范,也基本上还是有一定的流程,从功能人员与用户沟通需求形成用户签字的需求确认文档,基于此文档讨论后,系统设计人员形成系统设计文档,测试人员产出测试用例文档,经过讨论确认后,交由开发人员开发,完成后首先经过功能人员、系统设计人员检查,然后提交测试人员测试。整个流程,相信大部分软件开发团队都能接受,但问题在于这中间参与的人员太多,按黑话说干系人,沟通在PMP中很重要,很多大侠都有论述,当然这里面就不讲了。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经常大家之前都讨论好了,待最后开发人员开发出来后,总会出现测试人员测出一堆的问题,开发人员总会说这些之前都没有在需求文档那个中提到啊,而测试人员则认为这些应该是潜规则。实际上就是大家在讨论的时候,可能都觉得理解,但是没有明确一个验收标准,开发人员按自己的理解把主功能给实现了,功能人员、系统设计人员在看到主要功能完成后,也就满意。然则测试人员可能会考虑的更细致,与其他系统、其他模块的关联等。最后就是测试人员跟开发人员打架。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想到是否可以把质量检查表用上呢。在前期开会的时候,我们就把大家的验收标准一条一条写下来,形成一个检查表。开发人员需要按照这个检查表自测,功能人员、系统设计人员按这个检查表检查实现情况,测试人员的测试用例要围绕这个检查表,对于检查表之外测出来的东西,优先级自动降低。经过多方妥协,这一方案基本得到大家认同。 这个办法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在前期就列出来我们关心的主要功能,至少我们交付的产品主要功能是通的。当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很难在一开始就把所有值得关注的东西想到。所以这也需要结合组织过程资产,多一些积累,可以慢慢改善。 二、 待办事项清单 相信每个项目管理者都关注很关注,项目成员是不是清楚自己的目标,什么时候能达成目标。在我所经历过的团队,经常遇到这种情形:在项目初期大家都觉得时间还很遥远有一些轻松,待到临近项目结束,可能又不知道该做什么,开周会不知道要讨论什么。其实我觉得周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应该形成一个下一周的阶段目标,让项目成员清楚我们的待办事项,这就是我所说的待办事项清单。这个清单应该在项目启动就形成,根据规划渐进明细的原则,在项目的进展中,不断更新完善,并明确责任人、期限。这个待办事项清单,换句话说也可看做是工作分解结构的一个平面展示,不过个人感觉这更能让项目成员明确自己近阶段的目标。 这个工具非常好,可以让项目成员一目了然当前的重要事项,自己要做什么,尤其在项目接近尾声,可避免遗漏重要事项。 三、 不让犯错 老师在解释质量保证时说过,就是我们按照这个规定的流程去做,理应是要得到正确的结果,忘记原话怎么说了。也有一位管理培训师讲过,放错不是员工的错,而是管理的问题,流程的问题,因为给了员工犯错的机会。如果他想犯错都很难的话,那这个管理就很高了。秉承这个思想,改善我的系统设计思路。在IT界总是有一批技术人员在探讨哪个框架好,哪个框架新。在我看来如果这个框架可以让开发人员少编码、少犯错,那这就是一个好的框架。基于这个思想,我在现在公司设计的一个功能,基本上80%的业务需求只需要简单配置即可实现,虽然还没有达到零编码的境地,基本上也算得上是我目前最满意的一件作品。 似乎这一条跟项目管理没有啥关系了,我这里想阐述的是,项目管理思想也可以指导我们干技术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