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和媒体争鸣不歇的话题估计首推“范跑跑”。 “范跑跑”所引来的激辩、鄙视、声讨、怒火,皆因他在四川地震发生的危急时刻,扔下一教室听课的学生顾自逃命,并在事后还对自己的自私怯懦进行振振有词的辩解,因此几乎要被讨伐的唾水淹没。 哲学家罗素曾这样说:“当你和别人辩论,听到对方的言论让你觉得愚不可及或怒不可遏时,一定要冷静,先反省自己是否抱着宽容的态度在理解他人。” 我无意要为因“范跑跑”而产生的口诛笔伐去呼吁社会更多宽容,因为“范跑跑”毕竟挑战了全体公民的道德底线。我个人以为,对“范跑跑”现象的争鸣,客观上反映了一直以来社会价值取向整体被动接受正在发生着的变化,多元观点的交锋体现了社会的一种理性对待,因此绝非宽容二字便可概括。 先不论“范跑跑”的言行如何洞穿了道德的底线,单就这场争鸣的发生、发展、探讨、反思,就可以看做是我们社会的一个进步。 争鸣本身就说明了这个社会已经开始承认并正视异端的存在,只是现在还不能那么平静地接受这些异端。如果放在三四十年甚至更久以前,这样的异端言论别说拿来讨论,更是不能见光的。但不公开并不证明当时的人就没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无论意识形态、价值观抑或信仰。但同时,一个成熟的社会,也必然是有一个主流价值观导向的。而且在任何形态、任何体制的社会中,乐善好施、扶幼济贫、关爱他人、推动社会进步都是得到尊崇的。 同时,在任何年代和制度下,社会都是以普罗大众为主体,由广大的平凡的人构成。平凡人仰慕英雄,崇尚英雄,向往英雄,但英雄毕竟是极少数。因为英雄稀缺,所以不可能用英雄人物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普通人、平凡人,否则英雄也就不成其为英雄了。但正由于英雄人物的身上体现了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崇高、美德、正义、追求、寄托、理想……所以我们才需要涌现和弘扬英雄行为。这就是主流价值观的提倡和认同:平凡人不能成为英雄人物,但应该拥有英雄情结。可以说,这就是一种社会公德。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公德,那会相当可怕。 但推崇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并达到社会公德的程度,却不能指责私欲的存在就是卑鄙的。私欲应该是更人性本质的东西。 如果我是老总,我就要范跑跑这样的员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