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搜狗和美团被BAT收购,但不可否认,王小川和王兴仍然是数一数二的“产品经理”。就是这样典型的木讷呆萌的技术宅,却偏偏是互联网行业里呼风唤雨的狠角色。所有人都想知道,凭什么是他们?
上学时代的王小川是不折不扣的学霸,毕业之后这样的性格也没有多少改变。他并没有传奇故事里想要闯出一番大事业的踌躇满志,也没有宅男对于穿越到新环境的恐惧。对于新生活,他面无表情——原因是,他对这一切的感觉很迟钝。
我们就想想郭靖吧,天天被欧阳锋、洪七公、黄药师、老顽童、裘千仞这帮人围过来,打过去,想不成材都难!技术出身的人,难免给人晦涩难通,不善交际的印象,但精通了商业与人心的技术人才,则基本可说天下无敌,究其原因,我更愿意说:他有这个心。
对于腾讯收购搜狗,事实上是,马化腾无疑成为了王小川生命中又一个“贵人”。贵人这事儿很神奇,其实他基本上不会在你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出现,看到一个“求生欲望”这么强烈的人,看到一个以很小代价(相比自己1000亿的市值,这点钱又算什么),就能“收买人心”,还能阻击对手迅速崛起的机会,贵人就果断出手了。腾讯也许不会很在意搜狗究竟能有多大作为,只要能牵制住百度和360,也就够了。能读懂腾讯的这份心思,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巧言规劝,当然也是小川自身更加成熟的表现。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总会有所谓更好的选择,只不过这些判断后面,有相当一部分仍然隐藏着“成王败寇”的逻辑。很多巨头被记录,终归是因为他们“成”了;王小川在今天成为热点,终归也是因为他“成”了。互联网大浪起伏,变化不断,有些公司起来了,如360重回搜索;有些公司消声了,如李善友的酷6网;有些人来了走了,陈一舟、许朝军、古永锵,乃至后来的龚宇,可王小川留了下来,还在搜狗,在清华科技园里;他甚至还兼着清华科协的名誉会长。
对于美团创始人王兴,这么多年的互联网创业生涯可用跌宕起伏四个字来表达。他做过多个SNS项目,经历过校内的资金断裂不得不售出,也经历过饭否的无奈关闭,但最后依靠美团强势成功。
最初他找了个好项目,校内网。我们都知道校内是翻版美国的Facebook。在当时国内已经有多家类似的SNS和校内竞争,如占座和5Q,但校内网做的风生水起,很快成为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社交网站。但最后校内没钱了,稚嫩的王兴毕竟比不过老辣的陈一舟的融资能力。没钱了,网站就支持不下去了。陈一舟以区区200万美金把校内收购旗下,最终成就了中国Facebook的地位。然后陈一舟反手一融,就像软银以中国的Facebook的概念融了3.4亿美金。这是王兴第一个成名的项目,可惜最后成就了他人。
如果回顾王兴的多次创业史,我们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规律:
第一,所有的项目都是copy to China,都是把美国的概念拿到中国。王兴和他的团队紧紧跟着美国的互联网风潮,这是王兴团队擅长的事情。既然擅长,就没理由不做到极致。
第二,无论项目怎么换,但核心骨干却没有分离,比如和王兴一起创业的王慧文。打磨成熟的团队自然比临时拉娘配要强的多,成功几率也会高很多。
第三,经验,用户,技术,甚至人脉资源都是可以传承的。比如做美团的时候,其实团队对O2O并不是毫无经验,在做校内的时候,王兴的团队就跟线下的眼镜店合作过互联网推广。
这些经验对于做好美团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再者,虽然饭否关闭了,但用户的忠诚度还在。一旦王兴重新开始做美团,初期的用户积累速度就比竞争对手更快,耗费资源更少。
项目可以失败,但人生不能轻易言败。善于在低谷积累资源,积蓄能量,然后顺势而为,待机而发,终究能成功。美国硅谷的无数成功创业者如此,中国亦然。王兴和王小川是时代大潮中的弄潮儿,是互联网金字塔顶端的明亮珍珠,但这绝不是说他们的成功不可复制。这两位创业者的故事,不知道你们读懂了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