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利嘉 2006-6-29 企业管理者经常要面临堆积如山的文件和材料,应付应接不暇的会议,还有企业出现的诸多问题。如果你不会充分安排你的时间与事务的话,你将陷入忙乱状态,更不用说成为有效的管理者了。那么,怎样才能克服忙乱现象呢? 一、建立科学的工作秩序,划清职责范围 哪些工作必须自己做,哪些应由别人做;哪些事自己做主,哪些事要集体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领导者必须胸中有数。而要建立这样一个科学的工作秩序,就必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与副手和助手之间,横向职能部门之间,纵向上下级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都要划清各自的职责范围,使之各负其责。不该领导管的事,坚决不管;该管的事,主动去过问;凡所属单位提上来要领导拍板定案的问题,必须要求把情况和意见一并拿上来。如果应由下级处理的问题,下级不处理,把矛盾上交,领导者则不应受理。 二、工作要有计划性 这是使整个工作有秩序前进的中心环节。一切领导者都要具备定量控制自己时间的能力;也就是说,对自己的时间要实行计划分配。事实证明,不做计划的人只能消极地应付工作,在心理上处于受摆布的地位,而有计划的人则能够居于支配者的地位。时间计划有以下几种: 1. 长期计划 即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或三年,或五年,或十年,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要达到什么水平,自己所领导的企业要取得多大成就,都要有一个积极进取的、宏伟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通过几步来实现,每一步的起止时间,要有一个大致的安排。 2. 年度计划 当一年最后一页日历被撕下,新的一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应当回顾上年的时间利用和事业进展情况,做出新的年度计划,以便更有效地使用一年的时间。 3. 月份计划 机关和部门的工作常常是以季或月为单位的,人的生理变化也呈现出月周期现象,体力、智力、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时为高潮期,其次是过度期和低潮期。每个人都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和自己的生理月周期,来安排自己一个月的活动,把难度较大的重要工作和学习任务安排在高潮期,其它时间则可以安排相对容易的内容。 4. 周计划 有许多工作是按周来安排的,把月计划分解到每个周,这样会便于分步骤实施。 5. 日计划 在前一个工作日接近终了时,要编好第二天的计划,这样有助于克服紧张忙乱的现象,避免丢三落四,顾此失彼。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美国管理效率专家艾维·李来拜访伯利恒钢铁公司总经理施瓦布,对他说:我同你手下的每个经理交谈15分钟就能使你们公司的效率提高,销售额增加。如果奏效,三个月后你给我一张支票;如果不奏效,则分文不取。总经理同意让他试验,于是他就分别找下面的经理谈话,教给他们一个提高效率的办法。这个办法很简单: 在每天下班前列出第二天非干不可的六项工作,并按其重要程度排出一二三四五六,第一件事干完后,即用笔勾掉,然后再干第二件、第三件……。如果当天有一两件事没干完,那就列入第二天的计划。 三个月之后,施瓦布送给这个专家一张35000美元的支票。为什么呢?因为他下面的经理照这个办法干了以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销售额也大幅度上升。 由此可以看出,工作有没有计划性确实大不一样。因此,每个领导者对于每段时间的工作,应该尽量做到有条不紊。这样也便于其他领导和下级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不然,心血来潮,一会儿找这个谈工作,一会儿找那个办事,既乱了自己,又乱了别人,弄的大家都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三、切实解决“文山会海”问题 “文山会海”是个大难题,不是某个人或某一级组织的问题,而是带有共同性质的普遍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关键是科学地处理公文,减少会议。 四、处于主动状态 领导者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主动下去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检查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涌上来的问题就会大大减少。越是把自己关在办公楼的小天地里,不下基层,事情就越多。所以,要经常下到基层区。这不是消极地“躲”,不是回避矛盾,而是克服忙乱现象、提高工作绩效的积极办法。它既可以使领导者了解下情,及时解决问题,又可以使领导者静下心来思考和研究问题,还可以减少会议和其它琐碎事务,一举数得。下去前,要把“家”里的工作安排一下;下去后,要同办公室保持联系,使该处理的事情及时得到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