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港湾猝死全调查 [发表于 2006/8/17] 状态 开放帖 精华贴 浏览量 2172 |
|
出处:《环球企业家》2006年8月号 中国最被国际资本看好的创业项目如何在一连串错误决定中引火自焚。一份来自《环球企业家》的诊断报告 到2006年7月底,一场堪称过去十年间中国商界最残酷的战争终于结束——华为融合港湾的工作至此接近完工。 114查号台已经注销了港湾网络的总机号码,依照网络上的联系方法拨打过去,一个清脆的女声可以帮你将电话转到公司创始人李一男的秘书或公司发言人那里,但接下来便再无人接听。总部写字楼的正门已被封闭,任何人都只能从后门进入这座安静、空旷的城堡。 自6月6日港湾网络宣布将其绝大部分资产出售给华为后,员工们陆续开始了“休假”——无论是否加盟华为,这两个月内他们都将无事可做。所有产品线的开发与维护都已被叫停,只有数量很少的销售人员留守,负责安抚找上门来的客户。而从6月中旬起,李一男就未曾出现在办公室,也少有人知其行踪与下落。 安静外表下,港湾并不平静。人们释放出复杂的情绪,或者等待着释放出复杂的情绪。一切或许只取决于一点:李一男的去向。对于这个可能攸关港湾网络前途和不少员工命运的风向标,有人在等待中憧憬,另一些人已经绝望。一名技术人员曾在给朋友的电子邮件中称:“如果李总能坚持在港湾公司,我们大部分技术人员也都是能留下来的。”但一位港湾高层却对《环球企业家》苦笑说:“你问问这公司还有人不恨他吗?”他说,与自己的一无所获截然不同,他听说李一男回归华为的条件之一是得到1200万股华为股票,仅这些股份在去年的分红就高达1200万元。当然,这个版本众多的数字无法被确认。 无论如何,李一男都很难被视为这次交易的受益者。2000年底创业时,他曾投入数量不少的个人资产,而6年后公司的结局让他所拥有的港湾近1/4的股份化为泡影。更大的损失在于,这次失败后,当初因创富梦想而追随他的投资者和高管们对他失去了信心。据称,他必须举家迁回深圳负责自己并不擅长的服务器业务。 收购港湾的华为同样难称胜利。在华为总裁任正非与李一男的谈话中,任以“惨胜如败”总结自己的得失。港湾人士认为这并非夸张的说法: 双方正面较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彼此都没有利润空间。在港湾出售前,其内部猜测华为在2004、2005两年内在中国市场同样未能盈利。这次收购买来的,仅是一时的和平。 而此前下注9800万美元于港湾的风险投资商们所能获得的最好结果是:不亏本。虽然外界曾猜测华为收购港湾的价格可能高至10亿人民币,但不止一位接近事件核心的人士表示,真实的价格要低的多。对这个复杂收购方案的较为准确的描述是:除部分核心员工的待遇需要单独谈判,华为付出近5000万美元现金,并留给港湾大量资产。影响投资回报的关键正是剩余的资产,其中包括港湾的办公园区、4亿多应收账款和近5亿库存。它们究竟会被怎样处置、分配,目前尚无定论。虽然它们被任正非指责为港湾华为之争的肇始者,但应该说,华平们最大的错误只是管控不够严格。 这或许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失败案例中最离奇的一个。吊诡之处不仅在于没有人因为港湾的失败真正获益,还在于港湾并不是一家德隆、科龙式的备受争议的公司。因被视为拥有天才领导者和领先技术,从其诞生之日起,港湾就广受风险投资追捧,并的确只用几年时间便跻身国内一线电信设备品牌。一直到2005年年中,它在海外上市似乎都只是个时间问题。 盛名之下,外界从未详细了解港湾内部经历着怎样的连续挫败。2004年,港湾开始着手海外上市,其信心之高涨溢于言表:投资银行告诉李一男们,公司的估值可能高达10亿美元。虽然在正式招股前,这个数字只是一个信心指标,但在很长时间里,港湾上下的确沉浸在财富触手可及的欣喜之中。 随后的两次上市努力均未成功:第一次止步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申报前,第二次未获SEC批准便不了了之。2005年底,上市无望的港湾与西门子展开谈判,其主要资产最终只被定价为1.05亿美元。即便这个数字,仍是几个月后华为出资的一倍。 正如无数媒体乐于讲述的,让港湾进退失措的最主要力量是它与华为的恩怨,但很少被回答的一个问题是: 既然是华为的强大攻势让港湾从天堂跌落地狱,港湾的管理层和董事会为何愿意在严重贬值的条件下将公司售予华为? 答案可能残酷得超乎多数人想象:到2006年5月李一男与任正非见面时,港湾的自有资金只够维持正常运行半年。虽然它仍存在一线生机——如果将公司的应收账款追回,还可能支撑运行2到3年——但严酷的竞争也将继续下去。与对手不同,在与西门子交易失败后,港湾已经得不到资本的支持。而且,几乎整个2005年,港湾员工的士气已经低迷不振。 真正关键,也是从来未被充分回答的问题是 :拥有傲人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港湾,何至于此? 事实上,虽然港湾汇聚了一批才干之士,但无论李一男还是各副总都太缺乏创业经验,这就让其短暂的6年创业史辉煌却挫折不断。如果身处竞争相对不太激烈的市场,时间将弥补他们的经验不足,资本市场也会对一家年轻而新锐的公司足够宽容。但这种创业者的普遍经验,对于港湾并不可复制:它太早把自己的对手设为既是众多公司高层的前雇主,又是更为成熟但同样在成长中的华为。对港湾而言,华为还太强大,对华为而言,港湾的出现让其深感自己不够强大——而且,港湾的一系列决策一次次触动了华为的神经——超越任何人之间的恩怨,这是一场必须有所结果的战争。 虽然关于港湾与华为的纠葛已被反复论述,却很少有人从港湾的角度审视其失败,这正是本刊在过去两个月中采访并试图回答的。记者曾数次致电采访李一男,他以“这个阶段我不适合和媒体接触”为由婉转回绝。华为公司发言人傅军从未接听本刊的电话。 挑战者 知者称,和长期以来外界的认识不同,李一男从不是个木讷不善言辞的技术天才。他善于表达,甚至具有煽动性,称其为“有领袖魅力”并不为过。工程师出身的李曾因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突出而在华为内迅速攀升,但他也很清楚如何让自己的事业路径迈上更高台阶:他很早开始关注电信业里每一家公司的动向,通过把握竞争态势发现机会。 或许因其长处太长,又未经受过失败,视野的盲区便不可避免——李太过在意技术的领先性。据说正是因为他的决策,华为最终没有上马小灵通。此外,在华为时,李也并未证明自己长于管理。港湾和华为的员工都曾零星谈起,李在华为负责的一些项目如何因为管理混乱未能如期完工。 作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成败并存的经历并未打击李的信心,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华为内部对其评价。“任正非的干儿子”、“华为接班人”之名犹存,李一男却并不能决定公司的发展方向。不难想象,当他认为华为在数据通讯领域薄弱,宽带设备市场又将崛起,可其建言无法被实现时,会浮现出怎样的一种无力感。 这就是港湾的由来。虽然它以代理华为的路由器及数据通讯产品起家,但李一男始终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借助宽带设备市场放量快速崛起。 至少在公司成立初期,李还曾小心翼翼避免侵犯华为疆域。在他极少与媒体的几次沟通中,他曾提到一度希望仿照台湾D-Link公司的模式以代工为起点,但一家还没有制造能力的公司显然难以拉来客户。 于是切入点被调整成宽带系统的接入设备DSLAM。它在华为的产品线上显得无足轻重,但港湾可以通过整合较为丰富的功能体现出独特竞争力。迅速在DSLAM市场证明港湾的竞争力后,一个清晰的发展路径就浮现出来:如果拥有基于IP技术的全业务解决方案,港湾很可能重复华为在模拟技术时代的成功——甚至更快。 对李一男而言,这个计划太具吸引力,无法抗拒。他迅速开始了对核心产品,即路由器技术的布局,忘记了自己已经越过不与华为正面竞争的界限。 在他授意下,华为北京研究所的一名员工聚集了业内一批包括研发底层协议的路由器高级研发人员,成立与港湾合资的丹羽,开发低端路由器。而2001年9月获得风险投资后,2个月间,他又将开发高端路由产品的创业公司欧巴德收至门下。 拥有路由器技术后,其它产品的研发就更像一个时间问题。这也在实质上将其树立为华为的对手。 “如果说港湾最大的教训,我想应该是一家小公司定错了战略,太早挑战过于强大的对手”,一位前港湾网络高层说。而一位投行人士认为这并非不可避免:“即使竞争也可以做很多工作,比如把自己的业务范围预先告诉华为,以李一男和任正非的关系,双方完全可谈好彼此的市场领域。” 但当时的港湾似乎看不到极限:公司规模稳步扩大,每一轮融资均顺利完成——李一男与资本市场的顺利对接,证明了他对海外资本的号召力,而对港湾的员工而言,这就意味着巨大的造富机会。 虽然港湾成立的最初两年,公司年收入都是1700万美元,可到了2003年,收入骤然翻了近3倍,变为4500万美元。在《华为的冬天》广为流传之时,宽带业务的春天正在到来,港湾的成长不可遏止。 最重要的是,除了技术洞察力,李一男所展现出的素质也的确值得被追捧:他很大方地许高层们以期权和薪水,并不在意稀释自己的股份。而他日常表现出的自控和毅力让所有人相信他是一个长跑选手。在华为工作时,李经常打高尔夫,但创建港湾后,他几乎放弃了这一爱好。因身体不好,他每天用跑步机锻炼身体,且方式极端:一定要跑到极度透支才停止,这迅速让其体质强健起来。 而他对公司发展的想法依旧层出不穷,2003年,他又看到另一个堪称重大的机会:进入光通讯。
|
-------------------------------------------------------------------------------------------------------- ********************************* * 听之不闻其声, * 视之不见其形, * 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 >>> 由论坛统一发布的广告:
|
|
楼主
gale

职务 无
军衔 中将
来自 北京
发帖 1802篇
注册 2004/5/14
PM币 17334
经验
|
|
Re:[推荐] 港湾猝死全调查
[回复于 2006/8/17]
|
“生活在玻璃屋里” 2003年以前,光通讯技术虽被看好,却因其成本高昂,市场并不广阔。 但光通讯的确代表着技术的未来:如果说IP技术相对于模拟技术是一次升级,光又是IP技术的一次升级。当光的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服务供应商便可对原有的IP业务进行优化和整合,最终构建一个适合未来业务发展需求的光互联网。换句话说,只有将光技术与IP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光网络的最终价值。 对于港湾来说,这个问题可以被简化为:在市场低迷期储备好光网络技术,不仅代表未来的可观收入,也能与其IP技术相互带动。 试图以收购进入这一市场的李一男很快找到了一个最佳收购对象:深圳钧天科技公司。对方拥有40多项光网络专利和一大批入网证,技术在行业内居领先地位。而且,钧天的创办者黄耀旭同样出自华为,看上去两家公司整合的难度会低很多。 港湾对钧天志在必夺,还有另一个原因。由于华为在光通信市场有力狙击了诸多跨国公司,使得西门子、北电等多家欧美公司都在寻找一个光通讯产品的合作者。如果港湾购得钧天,也就获得了与西门子们合作的资质,这是不可多得的谈判筹码。 为此,港湾与UT斯达康展开了竞购,并最终在2003年12月底成功收购钧天。 这个在逻辑上无懈可击的决策,却是现实中港湾所做过的最错误的决策。即使到了今天,参与收购钧天决策的人士都承认其后果超乎想象的可怕:它彻底激怒了华为。 事实上,对华为而言,港湾联手钧天的确是个太过危险的信号了。如果过去三年间港湾在DSLAM和路由器领域的成绩说明了什么,那就是它会迅速把市场价格打压下去。可光通讯业务对华为来说是绝不可侵犯的:2004年起,一直经历严冬的光通信市场呈现好转迹象,华为的光业务则进入了成熟期,它的净利润高达25-30%,一年能为公司提供6、7亿美元毛利。 另一方面,黄耀旭、李一男同为华为前任高管,都曾负责华为研发工作,如果他们成功,在华为内部是巨大的负面典范。 虽然从2003年年中起,华为已经在局部市场与港湾展开了直接竞争,但这次收购让华为认识到自己面对的不止是一个价格战的对手,而更像Juniper之于思科——拥有独到技术的弱小者崛起后,即使强大如思科也难以掌控。 这迫使华为迅速成立了一个叫做“打港办”的机构,专事研究港湾的一举一动,进行相应举措。少为人知的是,这个著名机构甚至分为两个层面:日常运行的一层是一个几十人的组织,他们能够调动各种资源展开行动。还有一个战略层面的打港办,它由华为副总裁郭平牵头,每周向任正非汇报工作,讨论如何从战略上来打击港湾。 之后两年里,打港办的工作效率足以让所有港湾员工惊叹:它知悉港湾的每个举动,了解港湾的每个细节,几乎能够挖走它想挖的任何人。这让港湾一方的人士无奈地比喻说,港湾就像“生活在玻璃屋里”。 但在2004年初,港湾还正沉浸在收购钧天的快乐之中。2003年增长近200%的现实许以他们畅想的基础,公司管理层不仅花了2亿元人民币在上地兴建港湾的办公楼,更给2004年定下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年销售目标20亿元。 高歌猛进的动力是:海外上市的梦想正迫近起来。 第一次狙击 至今仍不乏有人感慨,如果港湾成功上市,造就一批千万富翁是毫无问题的。不难想象,在2004年港湾启动上市程序时,所有人何其激动。 这种场面,一定程度上源于李一男的慷慨:他个人的股权已被稀释到20%多,除了风险投资者,港湾员工持股比例也达到20%以上。当然,通过巧妙的设计,李依然掌握着公司最多的投票权:港湾员工持股都是通过一家BVI公司实现,而李在这家BVI公司持股超过50%,相当于间接掌握了其他员工的投票权。而在公司形势大好时,也根本不会有人指摘这种投票权过于单一的情况,将让李的决策无法被制衡。 港湾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李一男受任正非影响之深。表层的相似是,两人都性情急躁、易发脾气。深层的表现是,虽然多数时候,李并不在公司内提到任正非,但当遇到重大问题,李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置入任正非行为的坐标系中。 有港湾高层回忆说,曾帮港湾拿下无数大单的市场部副总经理唐更新因在公司内部半公开批评李一男而被开除,这曾引起诸多中高层不满,李的反击方式是历数任正非如何在华为清洗有功之臣:“任正非这么做了也没怎么样,为什么我不能做?”这在公司内部引起不少寒心之声。 但无论李一男努力成为还是避免成为另一个任正非,两个人的真实差距在于对公司的控制力。虽然港湾的产品研发到很快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但在产品定价、销售方面李几乎外行,这个权力逐渐旁落于董事会成员、副总裁彭松手中。 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李对彭松的忌惮,据说他曾经先后试图让两位副总裁路新、黄耀旭取代彭松在销售方面的位置,但由于市场和销售部几乎都是彭松从华为带过来的老部下,李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本就缺乏创业经验的高层们一旦关系不睦,管理就极容易暴露出问题。如果说产品定价混乱还是管理技能的欠缺,如公司河南办事处的负责人卷款2000万逃跑这样的事情就说明其企业文化存在隐患。 还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大问题: 港湾从来没有一只合格的会计师队伍。 公司成立的前三年,为节约开支,港湾只聘请了一家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结果是账目混乱不清——不要忘记,港湾所处的电信设备业本就有应收账款多、存货量大的行业特色,而港湾成长阶段又处于电信业大整合过程中,这就让其账目复杂到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厘清——公司的发展、各地下单捷报频传让港湾所有高层都忘记了,其实自己并不知道公司究竟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为何华平这样的成熟风险投资公司可以接受港湾在这种关键细节上的疏漏?本刊致电华平负责港湾业务的董事总经理冷雪松,他拒绝就港湾之事回答任何问题。 作为一家自诞生那一刻起就拥有上市梦想的公司,这一错误不可想象。直到2004年初开始筹备上市,港湾才出资聘请安永负责审计。熟悉情况的人士称,虽然港湾一直冀望在2004年上市,但公司的财务状况一直到2005年中才真正梳理清楚。 除了港湾自己前期财务混乱的原因,网通和电信拆分也意味着不少麻烦。因为大量合同写着中国电信但实质上已属于中国网通,且因负责人的更换,很多账款的追讨就成了问题。安永表示,做其上市审计需要更多时间和投入,这超出了港湾所能接受的限度,双方的合作并不顺利。后来安永被换为德勤,致使一切账目都被重新审计。 让这狼狈局面更显尴尬的是,它被公开化了。 2004年中,足有两个月时间,港湾的各种内部资料被陆续放到网络上,甚至包括只有核心高层才能看到的财务数据。而后来一封名为《做人要厚道》的内容翔实的检举信更让港湾无法向美国SEC申报IPO:这封被放到网络上的公开信件援引了几封包括李一男在内的公司高层之间的电子邮件,其中暗指港湾行贿。而在港湾上市过程中,全国各地办事处的负责人几乎有一半被挖到了华为,希望在上市前息事宁人的港湾根本无力反抗。 这段经历让李一男在一个月内体重降了10斤:港湾不仅错过了最佳上市时机,他甚至可能直接从办公室进入牢房。事后华平曾调派相关律师进驻港湾调查,幸而并未得出不利结论。
|
-------------------------------------------------------------------------------------------------------- ********************************* * 听之不闻其声, * 视之不见其形, * 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
|
|
1楼
gale

职务 无
军衔 中将
来自 北京
发帖 1802篇
注册 2004/5/14
PM币 17334
经验
|
|
Re:[推荐] 港湾猝死全调查
[回复于 2006/8/17]
|
学习学习再学习
|
-------------------------------------------------------------------------------------------------------- 还好说话不用纳税 鳄鱼如是说
|
|
2楼
laolie

职务 无
军衔 上校
来自 北京
发帖 1802篇
注册 2003/2/17
PM币 12027
经验
|
|
Re:[推荐] 港湾猝死全调查
[回复于 2006/8/17]
|
从中得到教训,本来我还和港湾有合作那,没有办法,谁也救不了他。
|
-------------------------------------------------------------------------------------------------------- 颜色的天空就是我的色彩
|
|
3楼
sxj236

职务 无
军衔 少尉
来自 北京
发帖 396篇
注册 2004/11/9
PM币 2089
经验
|
|
Re:[推荐] 港湾猝死全调查
[回复于 2006/8/17]
|
商战残酷!
|
|
|
4楼
七彩长虹

职务 无
军衔 二等兵
来自 北京
发帖 23篇
注册 2006/4/13
PM币 95
经验
|
|
Re:[推荐] 港湾猝死全调查
[回复于 2006/8/18]
|
狼烟四起,喊杀震天
|
|
|
5楼
flybear

职务 无
军衔 少校
来自 陕西
发帖 930篇
注册 2005/2/4
PM币 5145
经验
|
|
Re:[推荐] 港湾猝死全调查
[回复于 2006/8/18]
|
他要真把自己比Juniper就快成笑话了
|
|
|
6楼
wind_color123

职务 无
军衔 中士
来自 北京
发帖 108篇
注册 2006/1/23
PM币 516
经验
|
|
Re:[推荐] 港湾猝死全调查
[回复于 2006/8/18]
|
学习!! 任正非、李一男都是英雄。
|
-------------------------------------------------------------------------------------------------------- 博客 http://hi.baidu.com/shiqing
|
|
7楼
火烧六城

职务 无
军衔 少尉
来自 山东省
发帖 669篇
注册 2004/12/12
PM币 2767
经验
|
|
Re:[推荐] 港湾猝死全调查
[回复于 2006/8/18]
|
任正非、李一男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我想创业的乐趣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过分重视结果也许会舍本逐末。 一位富商,英年早逝。临终前,他看见窗处的市民广场上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对他4个未成年的儿子说:“你们到那儿给我捉几只蜻蜓来吧,我许多年没有见过蜻蜓了。” 不一会儿,大儿子就带了一只蜻蜓来。富商问:“怎么这么快就捉了一只?”大儿子说:“我用你送给我的遥控赛车换的。”富商点点头。 又过了一会儿,二儿子也回来了,他带着两只蜻蜓。富商问:“你这么快就捉了两只蜻蜓?”二儿子说:“我把你送给我的遥控赛车租给了一位小朋友租来的。” 富商微笑着点点头。 不久老三回来了,他带着10只蜻蜓。富商问:“你怎么捉这么多的蜻蜓回来?”三儿子说:“我把你送给我的遥控赛车在广场上举起来,问他们谁愿意玩赛车,愿意的用一只蜻蜓来交换。要不是怕你急,我至少可以收18只蜻蜓。”富商拍了拍三儿子的头。 最后到来的是老四,他满头大汗,两手空空,衣服上沾满泥土。富商问:“孩子,你怎么搞的?”四儿子说:“我捉了半天,也没捉到一只,就在地上玩赛车,要不是看见哥哥们都回来了,说不定我的赛车能撞上一只落在地上的蜻蜓。”富商笑了,笑的满眼是泪。 第二天,富商死了,他的孩子在床头发现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孩子,我并不需要蜻蜓,我需要的是你们捉蜻蜓的乐趣。 人生智慧:钱当然可以买到蜻蜓,但买不到的是捉蜻蜓的乐趣,生命的乐趣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做一番事业何尝不是如此呢?
|
-------------------------------------------------------------------------------------------------------- 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赢了! 博客空间
http://karen.mypm.net/
http://spaces.msn.com/members/karenzz999 /
|
|
8楼
karen

职务 无
军衔 中将
来自 不告诉你 :)
发帖 3983篇
注册 2003/2/14
PM币 22798
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