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某名牌大学一位系主任在就任14个月后被辞退的报道,报道援引了校方主管对此事的解释:“他工作干得并不坏,但是太低调了。而校方此时需要一位更公众化的系主任。” 而看看自己,我倒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低调性格失去工作,但也未因此而得到一个工作。我对低调的定义是“不突出自己,比较拘谨”,但它同时也与从容、温和、稳重、谦和等 优点结合在一起。 下面是我的故事,我通常在所讲授的求职技巧培训课上把它讲给我的学生。 数年前,我曾向一家小型的公益机构寻求过一个职位,该职位的工作内容是与青少年打交道,他们大多辍学或轻微犯罪。这些青少年被要求参与社区劳动、做晨练早操等,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回归正道。 因而这个职位要求能够管理和激励这些“问题少年”。 我顺利地通过了考官对我的初试,然后被通知进行复试,复试时考官中增加了两位来自总部的高级负责人。而半途中冒出的那句没头没脑的评论,我至今仍难以忘却。 一位高级负责人说:“你真的不错,问题也回答得好,但是看上去低调了些。” 我想这就是面试中的所谓尴尬时刻。 他的评论使我吃了一惊,我一时无言以对(这种反应也许更印证了他的观点)。招聘者通常的做法应是,如果对某个应聘者有看法,面试的人会在纸上或心里记下这些看法,在结束了对所有应聘者面试表现的分析斟酌后,再亮出自己的结论。无论作为一个招聘者还是作为一个应聘者,我都没有遇到过这样当场表态的事。这种举动会使敏感的应聘者感到不适,陷入防卫状态。 糟糕的是,我如常人一般,失去了镇定。在与负责人一同等候电梯时,我试图向他说明,我其实不像看上去的那样低调,既然未被录用,这种解释其实已是徒劳。其实,很可能是我由于其他原因而被淘汰,但当时我没这么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明白了一些道理。再遇此事,我可以先承认考官的观点,再作解释。可以这么说:“您说得对,我是低调了些。但我知道,要想做好这个职位,我必须经过一点时间使自己变得善于鼓动别人。在需要那样的时候,我会那样做,因为我的个性具备多种不同的层面。” 更多内容 http://www.zbintel.com/wz/223691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