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6年,美国PRTM公司创作了PACE(Product And Cycle-time Excellence,产品及周期优化法)方法论。PACE关注的要素有:正确决策、项目小组构成、开发活动的结构、开发工具与技术、产品战略、技术管理、资源管理。PACE算得上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领域的方法论鼻祖。PACE诞生之后,很多企业和学术机构不断地提出了适合于本行业的研发管理方法论,概念和术语“之多、之大”令人眼花缭乱、茫然失措。 20世纪90年代初,IBM公司遭受了巨大的经营挫折,年亏损额高达近80亿美元。为了摆脱经营困境,IBM实施了以系统性研发管理解决方案为核心的企业再造方案。IBM引进了PACE方法论,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1993年到1998年总共节省了120亿美元的费用,产品平均开发周期4年下降到16个月。在PACE的基础上,IBM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产品开发模式,称之为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IBM不仅内部使用IPD,而且还把IPD方案卖给别的企业赚大钱。 1999年,华为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引入PACE和IPD的大型企业,据说花费上亿元人民币,方案供应商是IBM。华为公司在推广IPD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付出了高昂代价,最终评价是成功的。目前华为已经是国内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也可以说是国内最大、最好的高科技企业。在企业流程改进领域,华为创作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先僵化,再优化,后固化”。 相似地,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为了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研发管理体系(类似于IPD),从2002年开始引入PACE方法论,公司在研发管理体系的投入累计达数千万元人民币。本人是该项目的Process Leader。我和组员们最初接触PACE的时候,觉得神秘高深,很是昂慕。我们和咨询师相处了3个多月,最大的工作成果是制订了“新产品开发流程”。有一天,我凝视着那幅花费了一百多万元经费而产生的流程图,突然发现:所有的流程细节都是我们自己制订的,咨询师仅仅告诉我们几个先进的概念和术语而已,并没有给予任何超出我意料的革新,竟然赚了很多钱。 由于有亲身经历,我对PACE和IPD方案作个简要的评论,以便读者辨析: PACE和IPD方案适合于指导大型企业的研发管理流程改进,由于涉及面很广,实施过程中会遭遇重重困难,可能导致半途而废;投入经费巨大,见效时间比较长,企业可能挺不住;如果成功,则有巨大的长期收益,但是失败的可能性比成功的可能性高得多。如华为和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之类的研发管理体系,根本不适合于国内中小型IT企业,因为尝试不起、承担不起。 3. 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了满足国际经济交往中质量保证活动的需要,在总结各国质量保证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近十年的工作,于1987年发布了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系列。1994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形成了ISO 9000族标准。2000年再进行了重大修订,发布了ISO 9000新标准(2000版)。 ISO 9000族标准问世至今,已经被全世界几乎所有行业广泛采纳。人们到商店买东西,随处可见“本产品通过ISO 9000质量认证”的标记。“产品通过ISO 9000质量认证”几乎成为上市销售的必要条件。 尽管ISO 9000族标准已经在各行各业普及,功劳莫大。但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ISO 9000族标准对低技术制造企业帮助很大,但是对以研发为主的IT企业的帮助比较弱。主要原因如下: (1)ISO 9000称得上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但是适用面越广意味着专业性越弱。一个生产瓜子的小工厂和生产电信设备的企业,都可以采用ISO 9000族质量标准。显然前者的成功经验不能套用到后者上。ISO 9000标准不可能对“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的质量问题有深入的论述,所以它对IT企业的质量管理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其专业程度远远不及CMM/CMMI。 (2)基于ISO 9000的质量保证活动,其关注的焦点是“输入、输出”是否符合既定的流程。对于低技术的企业而言,如果“输入、输出”都符合既定的流程,那么基本可以断定产品的质量不错。然而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输入、输出”都符合既定的流程并不意味着能够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因为研发水平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更大。对于“软件、集成电路”这类以智力创作为核心的产品而言,ISO 9000质量标准的指导价值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