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应德国外交部的邀请,记者与韩国、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的记者到德国东部地区萨克森州进行了联合采访。萨克森州南与捷克接壤,东毗邻波兰,面积18414平方公里,人口432万,首府德累斯顿。经过深入采访后,同行的各国记者都感到,尽管德国经济近几年来“缺乏活力”,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它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既有深度也有广度的调整与变化。 提供服务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在10个项目的考察中,记者一行最先接触的是德累斯顿技术大学科技转让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业务经理马丁博士向我们介绍了公司诞生、成长和壮大的过程。公司成立于1996年8月8日,酝酿成立这家公司的是一家校友性质的普通民间学术团体“德累斯顿技术大学之友和赞助人协会”。当初成立公司的宗旨是“将德累斯顿技术大学的知识推向市场”。没想到市场反响强烈,需求巨大,生意十分红火。 公司成立之初,全部人员只有3个,名曰“创业小组”。第一年的任务是“打造好必要的基础设施”,为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尽管当时尚未注册,但求助的电话却络绎不绝。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公司接到了9份订单,收入达8万欧元。1997年公司正式运营,人员扩大到13个,接到订单80多份,创造产值130万欧元。1998年订单达到181份,员工扩大到46人,年营业额已上升到200万欧元。在1997年到1998年之间,最大的变化在于订单的来源已从单纯的机械制造业和通信行业向医学领域扩展。1999年,德国社会对“德累斯顿技术大学知识的需求”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公司接到一项国家级的攻关任务:解决德国当时面临的5大交通难题。这5大难题主要是为了解决人口稠密地区的交通堵塞问题。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项目办公室”,组织15家单位的100多名工程师、研究员和项目管理人联合攻关。由于这是得到德国联邦科研部资助的国家项目,因而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德累斯顿技术大学科技转让股份有限公司也由于承担了该项目而名气大增。到年底,合同订单增加到360份,员工增加到73人,产值达640万欧元。 据介绍,创业初期,公司的订单主要来自东部即原东德地区。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到1999年时,这家以德累斯顿技术大学为依托的股份公司的订单已有二分之一来自原西德地区。换言之,东部地区的知识卖给了西部地区的企业。经过这家公司的成功运作,东部地区的知识转变成了财富,如果西部地区的企业不购买这些知识,东部财富积累的过程可能会相对缓慢一些。这是公司、西部企业和技术大学三方都受益的事情。 2000年,公司的业务拓展到海外。营业网点由德累斯顿延伸到莱比锡。加工处理的订单扩大到451份。员工增加到100人,营业额达近千万欧元。2001年,公司的业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仅仅靠德累斯顿技术大学一家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界的需要,公司的宗旨和任务重新定位,即协助销售萨克森州所有高等院校的知识,并将萨克森州的专利保护局变成专利使用局。这一年公司的科技人员增加到130人,年收入突破1000万欧元。 2005年,公司接收的订单超过4000份,年营业收入达到1660万欧元,企业员工增加到192人,另外还雇佣了240位兼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公司业务涉及机械制造(包括流水线和生产技术)、电子和信息技术、交通、建筑与设计、生物和化学、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学、医学以及各种专业的咨询与服务。2006年9月13日,德累斯顿技术大学科技转让股份有限公司荣获“萨克森企业家奖”。这是德国中型企业联邦协会的最高奖项,以表彰它为中型企业获得科技知识而做出的贡献。据了解,公司人均86458欧元的产值几乎是在没有消耗任何资源和能源的情况下实现的。 这家科技转让股份有限公司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公司的运作让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并最终变成财富。2,让科学更加面向实际。科研课题的确立首先是应当解决生产和生活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3,让社会分工更加科学。公司业务经理马丁博士明确表示,让大学教授或科学家去做自己产品的营销工作势必事倍功半,而且是对宝贵的科研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4,用公司的一部分收入补贴大学并促进科研的发展。实践证明,资源紧缺的地区通过知识输出同样可以获得高速发展。 创新联盟 集中优势开发新品 德累斯顿生物创新中心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易北河畔,这座占地18000平方米的“飞机式”透明玻璃建筑,地上两层,地下一层。设计为地上4层,预留了今后再加盖两层的空间,2004年5月24日交付使用。成立创新中心是为了把当地的产业界、大学和大学以外的科研机构的力量集中起来使用,在“一个屋檐下”竞相开发生物工程,并通过开发出来的产品或成果形成新的产业链。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创业者中心”和“创新联盟”。 “飞机大楼”的两翼,一边是科研机构,一边是企业,“机身”则是大大小小的会议室、交易厅、食堂、健身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某些提供风险资金的金融机构,地下是实验室和生产车间。在这里,生物企业的追求和难题随时会反馈给科研机构,并对大学的研究与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得教学与科研更加面向实际。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零距离接触,随时掌握科技发展的动态和信息,从而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过程,并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创新中心的两个特点给记者印象深刻。一是研发队伍年轻化,无论是企业人员,还是大学老师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二是学术机构的国际化,研究人员来自世界各地,其中有2名中国学者也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年轻化的好处是,经过创新中心的培训,今后几乎每个人都具有创办新兴产业或企业的能力,因为他或她熟悉这里的每个过程。这也是创新中心又被称之为“创业者中心”的部分缘由。 技术研发 支持企业更新产品 在创新中心,有一家名为诺瓦立特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这家企业最初由德累斯顿技术大学创办,后来出资人增多,企业由多家控股。诺瓦立特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和工艺的研发,用户通过购买诺瓦立特的专利或工艺,可以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的应用方面开发出新的产品或市场。 有机发光二极管是在几纳米超薄的有机物上加工成的半导体元件,这种元件可以在平面上发出各种颜色的光。目前,该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展示出来的应用前景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平面显示,比如移动电话和数码相机等。二是照明系统,记者在现场看到,用这种技术开发出来的手机,屏幕显示效果要比市场上流行的手机好得多,数码相机的画面也更加清晰。据专家介绍,这种技术用在照明上,也将引发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节能和节省原材料上。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淘汰液晶显示器和液晶电视。 3年前,诺瓦立特公司成立时仅有3名工作人员。现已成为掌握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最成熟,也是最先进的“世界一流企业”,发明和申报的专利达220项以上,员工增加到70人。客户遍布世界各地,韩国、日本、荷兰、美国等地的厂商都与它保持着紧密联系。三星、索尼、西门子等世界跨国企业都在利用诺瓦立特的技术开发新产品,或让原有的手机、相机升级换代。飞利浦公司也与诺瓦立特合作,前不久在白炽灯的节能方面还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 鉴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的商业前景十分诱人,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于今年9月11日决定,今后5年内将投资1亿欧元开发这一新技术。也就是说,德国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此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争取申报更多的专利,并将通过卖专利和核心产品来推动德国经济的发展。诺瓦立特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不打算在产品的开发或产业化方面给予更多的投资,而是将集中精力保持并扩大德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据了解,日本、韩国、美国的公司应用这项技术生产的平面显示器在世界领先。德国、荷兰的公司利用这项技术在照明领域,包括轿车用灯光方面世界领先。诺瓦立特公司的任务就是为这些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其中包括核心的纳米元件。 替代能源 未来能源发展新路 萨克森之行的最后一天,记者来到位于德累斯顿西南方向38公里的小城————弗赖贝格。据介绍,弗赖贝格过去以开采银矿和生产银器为生,然而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这个只有4.22万居民的小城市却担当起了开发新型能源的重任。欧洲最大的单晶和多晶硅片生产厂商德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企业拥有489名员工,在德国算是中型企业。公司去年生产和销售的太阳能光板达180兆瓦,由于产品供不应求,该厂正在将其生产能力扩大到350兆瓦。公司除了核心产品太阳能光板之外,还生产光板所需的硅片,2005年销售硅片142兆瓦,比上一年的113兆瓦增长了26%。 德国是一个独家小楼比较盛行的国家。一个四五口之家的小楼安装几块太阳能光板,基本就能满足全年的用电和供暖需求。在能源短缺和电价上扬的今天,四五口之家的小楼安装这样一套太阳能发电装置,10年就能收回成本。由于德国人的环保意识较强,很多人愿意在这方面投资,所以企业的产品不愁找不到销路。据太阳能公司经理介绍,他们的产品60%销往国内,40%出口,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光板所用的硅片。另外,由于硅片的物理效用,它也可以用来生产各种电池。 在新世纪,生物柴油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坐落在弗赖贝格的CHOREN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通过生物质能生产汽车用柴油,如今企业已度过产品研制、设备调试和试生产阶段,开始商业运行,预计明年将向市场供应生物柴油1650万升。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含有生物柴油的清洁、混合燃料向大气排放的有害物质比传统矿物质燃料减少30%—50%,能有效减缓由于温室气体效应带来的气候变暖。这是生产生物柴油的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是由于减少了对石油的依赖,将会抑制国际市场原油涨价的空间,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第三个好处是为欧洲过剩的农业、林业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第四个好处则是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里谈到的生物质能系指包括玉米在内的谷物、芦苇、稻草、油菜籽和木料等。由于运输过程中用于包装的木质材料和废弃家具很多,生物柴油的生产也为木质垃圾的回收利用找到了新的舞台。据该公司介绍,每4公斤生物质能平均可产1公升生物柴油,到2020年,欧盟25国的生物柴油产量,按照目前的规划和技术,至少要达到3400万吨。通过改进技术,生物柴油产量届时甚至有可能达到6400万吨。据了解,欧盟2030年的目标是生产1亿吨生物柴油,预计将占该年欧盟动力燃料消耗的四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