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是要关键技术自主,不过,关键技术自主了,其他的小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我们把关就是了。关键技术一定要自主哦!”――yuanfang yuanfang先生: 读了你的帖子,颇感欣慰。从行文来看,你能够对“关键技术的自主”问题进行把关,说明是负有一定责任的。现在许多人对“核心技术买不来”不是没有认识,而是下不了决心投入“自主研发”中去,因为需要很多的钱,没有国家的力量的支持,谁也干不了,而组织“自主研发”也是很大的动作,在我看来,现在已经不是原来“中核总”的范围能够干的事情。 而建设核电站要容易的多:只要国家批准,由银行可以贷到所需的资金;所需的大型设备可以到国外去买;所发的电可以很容易卖给国家;搞核电站建设不能说没有风险,但也不大,却很赚钱。核电员工都有良好的收入和生活待遇。 与此相对照,搞自主研发,就没有那样爽快。现在不是五、六十年代,有中央主导的举国体制支持;我们还没有看到国家在财政和政策上,做出有利于此的决策。要启动真正的自主研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解决研发体制问题,组建研发机构,建设试验基地,组建科研队伍,协调研发和制造的关系……,科研本来就带有风险,研发成功的设备并不受核电建设单位的欢迎,会以市场规律为借口拒绝使用,而他们的员工的收入和待遇不可能与核电员工相比。没有国家的支持,任何企业、事业单位都不能承担的。就是中核集团公司,如果没有国家资金、政策上的支持,任其按市场规律办事,自负盈亏,也是很难做这样的研发。 本来由中核总主导的,沿着从秦山开始的道路走下去,逐渐增加国产化的关键设备的使用率,最后完成完全的国产化的思路,是不错的。但是,在关键设备研发制造这一环,没能采取正确的作法。没能切实开展自主研发,而是把设备制造任务直接下到制造厂,致使核电建设虽已有20年历史了,我们在关键设备制造上取得的进展极为有限。 现在,我们也看不到有改变关键设备制造思路的迹象。有人说:“包括哈锅、上海电气、一重、大连起重、哈电机等有能力制造国产化部件。”这是给这些企业带高帽子,事实是这些企业并没有造大型(百万千瓦级)关键设备制造能力。这表明,有人还在延续把关键设备制造直接下到制造厂的作法,还没有下决心搞技术研发。 因此,搞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如果yuanfang先生确负有一定的责任的话,除了对“关键技术自主”进行把关外,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不管有多大困难,花费多少时间,都要去推动它。这是改变关键设备一直买下去的状况,使我们的企业成为真正有能力制造大型关键设备的企业,使中国老百姓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或杜绝大量的人民的血汗钱流入外国人的腰包的唯一道路,这是中国人长远的利益所在。 莽原生 2007年7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