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价出售华为3COM的全部股份。华三49%的股份,华为卖出了8.82亿美元的高价,大赚了一笔。更主要的是,华为得以收缩战线,集中优势兵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即电信级的固网和无线业务,为来年国际市场的继续拓展和可能的并购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国际市场继续高歌猛进。2006年,华为预计将实现合同销售额110亿美元,同比增长34%;预计实现营业收入约8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和合同销售额增长了36%,占华为总体合同销售额的65%。因此估算,华为2006年国内合同销售额的增长并不大。目前,华为在中东和北非已经占据了三成的市场份额,在欧洲已经全面开花,在日本已经打开缺口。 三、华为员工胡新宇突然病逝。这位年仅25岁的年轻人的突然逝世在社会上激起了极大的波澜,从而引起了大家对IT业界加班文化的讨论和反思。看看我们所处的IT行业,加班几乎无处不在,IT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是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对于正处于追赶者位置的中国企业,尤其如此。 四、港湾被华为并购。这家由曾经的华为天才少年李一男创办的公司走到了它的尽头。李一男的个性和任正非个性的强烈冲突早就注定了这场悲剧。当然,如果港湾不是收购钧天强力进入电信运营商市场,如果港湾不是上市没有取得成功,如果李一男能够有一个更加稳重的心态,如果......已经没有如果了,这场“父子”之间的悲剧将会长久被人回味。 五、制度化管理继续深化。继2005年成立EMT(执行管理团队),实行集体领导、集体决策之后,华为又在2006年初启动了“定岗定薪”计划,这其实是华为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均效率的重要一步棋。通过定岗定薪,大部分人的工资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稳定了军心;同时也对所谓的“沉淀层”进行了一定的清理。在华为,混日子可能越来越难了。 六、加大国内基地建设。2006年,华为先后在深圳、北京、东莞、南京、廊坊等地大肆购买土地,用于建设公司的生产和研发基地。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以深圳弹丸之地,已经难以容得下华为这条大龙了。为了完善在全国的布局,也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招揽更多的人才,华为必然要在全国进行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