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的缺位是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心头之痛,在电子行业,此痛尤为甚。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在知识产权掌控全球经济的时代,谁拥有了核心技术,就等于占据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
标准、技术、产品,这个三位一体的当今产业发展基石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仍然是技术。依靠技术才能制定标准,通过技术才能开发产品。在制造业,核心技术往往就等同于核心竞争力,因为拥有核心技术就可以开发更优质的产品来抢占更多更高的市场,主导行业标准的制定,进而主导着游戏规则。
成本优势无疑是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巨大动力,并且仍将是较长一段时间内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法宝。但是,企业不仅要面对来自其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更低成本的有力挑战,还要面对产业升级过程中技术瓶颈的对未来发展的制约。当我们得意于低成本优势而成为温水里的青蛙时,未来的道路也将极其危险。
没有核心技术,只能不断地跟着别人的指挥棒转,只能无奈接受别人的高额专利费,只能在残酷的价格战中寄希望于比其他同样没有核心技术的同行多一口气。
邓小平曾说过,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就不会有现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同样,没有核心技术,中国的企业也不可能在未来的经济舞台上取得令人向往的一席之地。
为何我们没有核心技术,核心技术离我们有多远?
中国的工业化时间短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再一方面就是中国国企受体制束缚发展缓慢,民营企业起步不久根基尚浅;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国内创新中心不在企业而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了大部分的科研人才,但是缺乏产业化的动力和有效转化平台,致使大多数科研成果仍然在实验室束之高阁,这与美日等国以企业为创新中心,流水线上搞科研,在成果转化上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而国内企业长期以来执行的是生产车间的职责,缺乏创新意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更是一大软肋,这就造成国内企业大多数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开展自主研发,也无法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
尽管如此,中国人无疑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民族之一。不论是五千年来遥遥领先世界的科技文明,还是近年来世界华人在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最好的印证。伴随着二十多年来国内的经济高速发展,一大批优秀的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培养起来,如果能搭建一个好的创新平台、激励机制,促进产、学、研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使国内的创新中心逐步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转向企业,中国企业打造自身核心技术应该为期不远。
另一方面,目前遭遇的专利费之痛,处于产业链低端之痛,也是国内企业下定决心发展自身核心技术的契机。
实际上,诸如华为、中兴等新兴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子,相信越来越多国内企业将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以自身核心技术崭露头角。
核心技术,其实离你并不遥远。
我们需要只是决心、机制和时间!
[本文于05年7月首发于博客中国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