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制造业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吸收了近1/3的城市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中国商品出口的主体。90年代以来,制造业出口的比重更是保持在80%以上,创造了接近3/4的外汇收入,“中国造”正成为世界经济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但是,正如有关人士指出,中国制造企业大都在产业链的低端,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充其量只是从事贴牌生产,赚取加工费的世界制造业“加工车间”,与美、日等传统工业技术水平先进的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如果不尽快实现产业升级,一旦丧失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将有沦为‘世界蓝领’的危险。
一般而言,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那些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使企业获取稳定超额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一个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纵横捭阖、从容应战,并最终取得胜利!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由管理学家布罗哈德和哈默在1990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三个特征:一是在顾客价值方面,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顾客的核心利益能作出关键性的贡献;二是在差异化优势方面,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性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要付出巨大成本;第三是在延展性方面,能够自我革新并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具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这些是核心竞争力的普适性定义与限定,就制造业而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集中表现在在满足和超越顾客需求的价值导向下发展核心技术,开发核心产品和实行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又以核心技术为重中之重。
谈到核心技术,国内企业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望洋兴叹,但是提升技术含量,增强自主研发水平是国内制造企业发展壮大、参与全球竞争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以DVD为例,但由于核心技术和标准都掌握在外国开发商手中,解码芯片、激光头、机芯等核心部件我国都无法生产,不但完全依赖进口,而且每台产品还需缴纳20美元的专利费,使得国内厂商赚到的钱少之又少。与此类似,罗技的旺达无线鼠标在美国零售价为40美元,留给苏州基地的只有3美元;出口欧美的“衬衫才1美元一件,一旦遭遇反倾销,还要倒贴。”
在这样背景下,由信息产业部牵头下,国内先科、步步高等企业联合攻关作战自主研发成功EVD,2005年2月信产部正式将EVD技术标准列为电子行业推荐标准。尽管EVD并非完全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还要面对国外9c联盟的打压和挑战,但是这大大鼓舞民族士气,对我国走自主研发道路有重要意义。
其实,很多跨国公司并非是生来就那么强大,很多也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起来的。7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韩国在经济起飞时,同样面对欧美等国外大企业的激烈竞争,同样面临资金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但是由于坚定不移地走自主研发道路,在一段艰苦的抗争攀爬之后,日韩逐步在众多领域掌握核心技术,迎来了笑傲全球的实力,成为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近年来,国内一些优秀的企业开始在核心技术上谋求突破。2003年,南京斯威特集团收购当时年报巨亏4.18亿元的无锡小天鹅洗衣机股份公司,1年后,小天鹅扭亏为盈,而且迅速扩张,其董事长严晓群的解释是,斯威特拥有洗衣机芯片的自主技术,从这方面节省的成本每台可达到20元。而靠技术起家的网络设备制造商华为所取得的成绩更是有口皆碑,其在2004年与思科知识产权官司上获胜,和联想购并IBM、TCL购并汤姆逊,以及“龙芯”等中国芯的整体突破一起被认为是中国高科技崛起的征兆。
还犹豫什么呢?国内更多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同样应该坚定不移地走自主研发的道路,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一个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度,一个可以造出“两弹一星”,可以实现载人航天的民族,应该有魄力有勇气,更有自信和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本05年5月首发于博客中国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