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帖子同步发自圈子:管理者论坛 (访问该圈子)
我们是个小项目管理公司,总体人员在100人以下。我部门在招聘过程中,一般程序是: 1.笔试,如果是新毕业的员工,要做行为风格测评+行政能力测试;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只做行为风格+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一般会根据职位要求,以及匹配程度做初步判定。 2.一面:由人力资源部对该人员进行结构化面试,做好详细记录,提交筛选意见给人员需求部门; 3.二面:合适的员工,由需求部门负责人联同人力资源部进行协同面试; 4.三面:高级以上人员,由合伙人进行面试。 基本上通过一次笔试,2-3次面试就完成了新员工招聘的前期程序,后续就是办理入职手续等事宜了。 以前还好,招聘的员工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有工作经验的,主动流失率和被动流失率不会超过50%,目前工作3年以上的员工占到了80%。但是在近两年的招聘中,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 1.2011 年招聘以应届生为主,希望通过重点培养,不断晋升来培养骨干。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应届生流失率超过60%,离职面谈时给出的理由要么是回老家工作,要么 是职业发展的转变;经过我们一番讨论,2012年-2013年开始以招聘有经验的人员为主,但是这些人在文化融入上也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有部分人员在面 试时侃侃而谈,但是真正做起事情来就变了味道。各位亲们,在员工选用育留上,你们有什么心得,分享下吧? 精彩点评: 你上面说的问题,我想大多数项目管理公司都会有过,只是流失多少的问题。我想,其实你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下,如果是你要离职,会是因为公司太好了,所以要跳槽吗?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啊。员工在公司工作所追求的不外乎三点:物质、精神和价值实现。福利是物质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氛围、工作情绪以及个人发展前景等则是员工精神需求和价值实现的需要。当然,不同的人可能需求不完全相同,侧重点也不同。对于公司而言,尤其是领导层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留意员工的需求及其变化,有针对性地为员工提供激励。我想只有当员工看到自己在公司里再无发展的余地,呆下去只是耗时间的时候,有能力、想成长的员工就会萌生去意。所以,公司正确地引导员工,科学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是人才培养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公司可以逐步建立人才梯队,对于关键岗位员工要建立起后备干部制度,逐步培养人才,合理设计人才发展的通道,让员工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上升空间,从而安心工作。 很多的企业对外部人才求贤若渴,不惜重金,但他们忽略了内部人才的培养、选拔和结果导致员工的不公平感,从而降低对公司的忠诚度,当外部有更好的条件时,必然会选择跳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