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幽默的笑话说:每天以同样的模式做着同样的事情,却希望得到不一样的结果,这在维基百科上定义为「神经病」。想想我们这群搞项目的人,每天面临重复不断的考验,打火、救火(有时候也放火)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脱离「职场的精神病院」,活得快乐有生活质量一点? 有经验的项目管理者都了解,常见的组织问题,多数只是表面乱相,并非真正的核心问题。组织投入许多人力时间,透过种种改善,初期也得到不少成效,但是过不了多久,连串的问题与挑战又会再度袭卷重来,组织又再度陷入长期的冲突与困扰,或许其中存在着几个根深柢固的思维,有待我们以「整体组织的系统观点」加以验证是否妥当。 (一) 不良多工是拉长项目时程,引发项目问题的第一元凶 组织启动太多项目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或许人们认为同时进行多项任务可以完成更多的事情,这是有待商确的看法。不良多工让资源在不同任务之间切换,不仅时间在转换过程中流失,也容易失去专注的焦点,需要更多的人为介入与干预协调。 (二)估算时间时加入许多安全保护,也隐藏在许多人手上,拉长项目时程 项目本身存在着许多变量,安全保护时间有其必要性。但是,如果我们把估算当成一种承诺,甚至做为组织奖励的依据,人们就会期待说到做到以维护好的名声信誉,自然得隐藏大量安全保护时间。因此,应该放多少保护时间放在什么地方才是有效保护,是一个需要探讨之处。 (三)资源不好的行为,浪费安全保护时间 既然有了安全保护时间,为何多数项目还是延迟?因为人性里存在着「学生症候状」或「提早完成不报告」等行为,而把安全保护时间充裕地浪费掉,因此项目只会得到时间递延的结果,得不到时间节省的好处。组织应该以配套措施,避免人们落入不好的行为当中。 (四)现有规划项目的方法未能有效化解「递延效应」 任务与资源的相依性是项目的特质。任务延后会有加乘效果,造成蔓延的效果。如果计划开始便忽略「资源是有限」的这个现实存在的因素,在多项目环境中,计划一开始便已埋下「资源冲突」的导火线。一旦启动执行,很快地就会陷入抢夺资源、计划不可行的窘境当中。 基于上述的观点,关键链项目管理提出新的核心三法则,以化解这些长久以来的困境: (一)关键链排程(Critical Chain) 有别于「要径法(Critical Path)」,关键链在同时考虑任务相依性和资源相依性之下,找出真正限制项目周期的关键路径,取消各别任务放置安全时间的作法,而以项目整体时程,策略性地规划安全时间,形成保护关键路径的「汇流缓冲」,以及保护项目交期的「项目缓冲」,使安全时间发挥真正的保护功能,提高项目计划的可执行性。这个方法已经有效化解上述「加入安全保护时间」及「递延效应」引发的负面效应,也避免「资源不好行为」产生的机会。 (二)多专案同步化机制 在多项目共享同一个资源群组的环境中,项目尽早开工的作法,造成多数项目成员落入难解的不良多工情境当中。关键链项目管理以跨项目的「关键资源」,做为多项目之间的运行节奏,合理错开多项目,驱动项目成员专注的工作行为,有效避免多项目间不必要的干扰,让项目管理者有能力向客户承诺既紧凑又实际的交期。早开工的项目不一定早完成,晚开工的项目也不一定就会晚结案。这是组织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协同组织,妥善运用有限资源的工作,而不是一味的蛮干。 (三)缓冲管理机制(Buffer Management) 项目具有不确定性的特质,要求项目成员实时回报任务的尚需要多少时间完成,以缓冲时间被侵蚀的程度来呈现任务及项目的优先级,不但化解项目计划一进入执行阶段便不断重新规划的窘境,更可有效预警项目的紧急状态,让项目团队在对的时间采取正确的风险管理。 关键链项目管理是具有整体系统观的管理机制 关键链项目管理协同各个部门有效整合资源,在架构清楚、步骤完整的改善策略与执行战术中,协助组织建立机制,调整组织职权,让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一致遵循简单而有效的管理流程,在符合关键链方法论的信息系统工具辅助下,使复杂的项目管理以简单直指核心的方式呈现问题,化繁为简却能掌握重要决策关键。 近年来欧美许多重视重视项目是否准时完成的企业,采取关键链的新管理思维与方法,包括GE、HP Camera Group、Airgo Networks、LSI Logic、ABB Power Division、SIEMENS、BOSCH、NASA、Boeing、US Air Force、Delta Air Lines、Chrysler、Alna Software等上百家知名企业,适用网络通讯、电子IC、航空器、飞机维修、汽车、设备系统整合、IT系统开发、ODM研发等类型产业。这些成功的经验都以有效的时程管控为专注的焦点,快速提升经营绩效与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项目准时达标率(80%以上)、缩短开发周期(30%~50%以上)。 在「变」是一种常态的环境里,组织必须找出方法,快速调整,适应改变。或许组织正在寻找蓝海策略,或许组织正在寻找快速实现的方法,无论如何,企业若要落实策略、大幅提升经营绩效,希望达到跳跃式的成长,必须勇于挑战现状,以开放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的逻辑检验现有管理思维,才能跳脱现有的包袱与困境,开创新局面。 走上追求「绩效卓越」的变革旅程,自由、快乐、有生活质量的人生正在等待着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