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临“三道坎”
发布者:佚名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 发表日期:2013-04-11

  考核机制之坎:看论文而非市场,推广不推广无人管

  “这与农业科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合理有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现行大学、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机制,都通过论文发表量来评定,而不是看产品、技术的市场覆盖率。”这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的“一道坎”。

  在这种机制下,农业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处于脱节状态,很多填补“学术空白”的成果只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

  来自青海的张周平委员,从事农业科研和管理20多年,对于“立项是为了结项,结项是为了再立项”的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以论文为导向的科研,也催生出众多“猫腻”。

  “评审专家们,这次我给你评议,下次你给我评议,评价掺杂了利益关系。这样的农业科研,就是为了立项,就是为了结题。鉴定通过了,就能拿去评职称、评奖。”

  在张周平看来,这样的成果评价体系,没有将成果是否发挥实际作用纳入其中,而是把论文作为考核标准,因此,成果推广也就容易被忽视,即使被束之高阁又有谁管呢。

  政府推广之坎:资金投入不足,经费不能及时到位

  “现有资金投入数量和投入机制已经不适应农业推广的要求。”在河北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委员看来,在农技成果到达农田的“最后一公里”上,政府必须给予充足的投入,让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有米下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成为农技成果落地的“另一道坎”。

  两三个月前,《陕西日报》报道,2001年至今,陕西各级财政在农技体系建设上基本未投入经费,一些科研项目很难向纵深发展,一些农业技术成果难以大面积转化推广。

  同期,黑龙江农业科学院也进行了一项调查,目前该省没有农业专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

  在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开发与推广阶段的经费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相比而言,我国对上游科研环节的重视程度则要大于下游的推广环节。由于缺乏经费支持,一些农技推广人员为了创收,推广价高质低的种子和技术。牺牲农民利益的恶性事件时常见诸报端。

  “投入不足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面临诸多问题。应该到位的项目推广经费还不能及时到位,应该重视的农技推广领域被忽视。”在王海波看来,我国农技成果转化推广模式中,政府是主要从事者,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不利于农技成果向下游延伸。

  市场运作之坎:以计划为主,企业难发力

  “把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入农业成果转化和推广领域,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十分必要。”在国外留学工作多年,重庆科技成果评估和转化中心主任杨帆代表,对市场化农技成果转化推动模式颇为认可。

  在很多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都是政府和市场一起发力的。只不过,在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即便是政府支持,也更强调要顺应市场规律。比如,法国成果推广署,为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为农业科技转让项目提供无息贷款,待项目成功时偿还,这就促进了技术研发者沿着市场化方向前进;免费培训青年企业家,尤其鼓励年轻人创办企业,并给予资助,这就让企业成长起来,在科技转化中发挥了作用。

  相比而言,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还是以计划为主,政府还是推广的主体。虽然在一些地区通过引入种粮大户或者养殖大户示范引导等方式,取得了一些改变。然而,不遵从市场规律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因此企业的参与度不强,难以在市场运作中发力。

  在杨帆看来,商业化运作的利益驱动机制,与单纯政府部门主导相比,更能有效地把科技开发、引进、推广环节结合起来,从而更利于实现科技的传递。

发 表 评 论 相 关 信 息
姓名: 邮箱:
内容:
全部评论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Copyright © 2005-2014 ChinaRDM.COM 研发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