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落实,广大干部群众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要使科技创新快速成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是要紧紧扭住成果“转化”不放松。
找准短板 促“转化”落地
中国科学院党组
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创新,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一大批科技成果得以转化和应用,持续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幅提升。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一些短板:技术供给不足,原创能力不强,企业创新需求和内在动力较弱,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中介服务机构能力和人员专业化水平偏低。收益分配政策不清晰,股权激励缺乏实现路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遵循科技成果转化规律。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在市场机制下合理配置,通过开展技术研发、科技人员创办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技术交易等方式,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新产品开发。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级政府要综合施策,有效降低技术转移风险和技术转化成本,从而推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技术优势、成本优势、资金优势的创新聚集区。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关键是推动一批重大成果规模示范和产业化,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针对产业链、创新链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快系统集成创新,力争突破前沿技术和战略技术,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基地和创新集群,催生新兴产业。
加强创新主体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决策、投入、研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牵头组织实施产业应用目标明确的科技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企业联合科研机构、高校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加强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技术前瞻布局,夯实基础。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放宽科技中介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和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配置。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作用,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的支持力度,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
加大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加快转变公共财政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方式。完善和落实促进技术转让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和激励政策。鼓励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落实科技人员转让成果的收益分配制度,实现人才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合理流动。
先行先试 结“转化”硕果
中共深圳市委书记 王 荣
深圳市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特区优势,成功探索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道路,培育造就了华为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高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已成为社会经济的第一支撑。201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018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66%,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39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强大动力。
先行先试,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我们积极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成立了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委员会,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统筹协调和规划指导,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我们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法治环境,率先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首次以立法形式对知识产权各领域进行综合的地方法律保护,率先颁布了知识产权指标体系,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更重要的是,我们积极培育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初步形成了政府有明确的“创新导向”、企业有内在的“创新动力”、市民有强烈的“创新激情”、社会有宽容的“创新氛围”的良好格局。
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一是依托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深圳市创建虚拟大学科技园,引进国内外40多所著名大学前来进行科研成果产业化,较好地解决了自身技术来源和储备缺乏,基础性和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有效支撑了持续创新。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家核心作用。深圳较早制定了技术入股、无形资产评估等管理办法,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和技术持有者的利益冲突。成立企业家服务机构,及时解决企业家在组织创新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降低创新成本,调动了企业持续创新的积极性。三是牢固确立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深圳拥有科技型企业3万多家,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109万人,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科学规划,有效地保障了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一是合理规划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1990年就制定《深圳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发展战略,2004年率先提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2008年推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当前,深圳抓住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率先推出新能源、互联网、新材料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为占领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提供科学引领和政策支撑。二是大力打造公共创新平台。建成了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计算速度位居全球第四、全国第二,实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零的突破;启动建设首个国家基因库,建设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创新机构,新建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目前拥有国家级公共研发平台13个。三是全面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体系。上世纪80年代初就率先建立了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1998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14届“高交会”,成立了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近年来,深圳着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包括种子基金、创业投资等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了从项目研发到成果转化、产业化和企业上市的全覆盖。
双轮驱动 推“转化”加速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 尹同跃
奇瑞公司自创立起就坚持以我为主、广采博纳的自主创新之路。经过10多年努力,我们在汽车核心技术、前瞻性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技术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的“双轮驱动”。
技术创新和研发目标决定着成果的有效性和转化率。奇瑞强调技术研发上既要瞄准、追踪世界汽车工业的先进水平和前瞻技术,更要贴近我国汽车市场的现实需求,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研发产品,使技术成果更加有效。例如,奇瑞的主力产品在换装自主研发的第二代DVVT(进排气双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发动机后,虽不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但通过整车产品的良好匹配,动力和燃油消耗指标均比老产品有大幅提升。以奇瑞A3为例,在换装DVVT发动机后,比原装配的MPI(多点电喷发动机)发动机动力提升12%,油耗却降低24%,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车辆行驶每公里减少排放约30克,按照每年销售5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年均行驶20000公里计算,仅这一款产品,奇瑞的年减排二氧化碳就达约30000吨。
人才是实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保证。奇瑞要求每个岗位上的员工都成为专业人才,形成全公司的创新氛围,保证了技术成果更好更快地形成生产力。奇瑞的研发队伍是一流的,但要使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产品,就必须打通从研发中心到生产车间、到工位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分别制订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三大序列的培养成长计划,让每位员工看到个人成长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同时制订了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政策、激励制度,把员工的收益与绩效紧密结合起来,在企业内形成了人人想成才、自觉成才的良好氛围;聘请国外专家到管理部门、研发部门和生产一线工作,言传身教,从而加速员工的成长成才;与有关院校联合开办学习班,让员工带着课题学习。通过一系列成才计划,奇瑞员工的技术素质普遍提高,不仅能完成研发部门的技术要求,还能在生产实践中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技术的执行和最终产品的质量。
完善和加强体系能力建设是成果转化的关键。奇瑞人希望把企业做大做强,更希望把企业做得长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和加强了体系能力。通过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我们掌握了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电子技术等汽车核心技术。但实践告诉我们,单纯的技术突破还不能把汽车打造成世界一流的产品,要实现“做对产品,做好产品,做精产品”的目标,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加强体系能力建设,让最优化的组合体现在整车产品上。首先,对研发体系进行整合,将原有5个并列的研究院整合成更加贴近市场的项目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两大部门。其次,建立预研体系,即项目研发之初就要考虑成本、预期销量、投入回报等,否则一票否决。第三,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流程改善,以使日趋复杂的技术研发标准化、通用化,最终实现一致性。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更趋合理。过去各自为政、几十个人就可以负责一辆车的研发,而现在要2000—3000人协同研发;过去注重单项技术突破,而现在强调子系统匹配平衡,形成有机整体。我们坚信,借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通道,用5年时间,奇瑞2—3代产品就能达到跨国公司同类产品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