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行业加速技术升级过程中,企业创新难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难,仍然是一对突出的矛盾:
一方面是一些院校和科研院所抱怨好的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由于找不到市场而被存入档案、锁进抽屉,久而久之先进的成果也变成了落后的技术。
另一方面是企业想创新却不知道哪里有合适的科研成果,一直在“众里寻他千百度”,尤其是大型煤炭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迫切需要增强技术基础。
那么,有没有一个组织或载体来聚合这些分散在不同领域里面的创新要素呢?
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实践证明,通过组建创新联盟促使企业“抱团儿创新”,是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一条“捷径”。
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联盟中最大的亮点,其实是一种简单的、“订单”式的科研创新方式。
以神华集团为例,先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技术革新的项目,然后由联盟内的科研机构承接项目,而后签订单,前期费用全部由科研单位垫付。样机制造出来直接到神华集团的工作一线试用。试用合格,按照订单付款,试用不合格,发生经费全部由研发单位自掏腰包。这就大大提高了研发机构的积极性。而神华集团技术更新的成本大大降低,生产能力大大加强。据统计,借助这种“订单”科研,神华集团每年能够以10亿元的研发资金投入获得超过10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当然,联盟内必须有神华集团这样的大型的、强有力的企业作为牵头单位,这也是联盟能够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
曾经有一项煤化工的核心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市场一直由一家国外公司垄断。相关部门曾组织了长达10余年的攻关,没能取得突破。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大项目被分成多个子项目,由几十家单位分别承担,从而造成科研机构间的合作过于松散,大家又都怕投入过多而吃亏,所以研发工作始终在实验室里兜圈子。
“在我们的联盟里,已经解决了传统产学研合作方式短期、分散、稳定性差的问题。”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顾大钊认为,联盟是一种更高级的合作形式,关键就在于,联盟中有一个大型企业牵头并负起主要责任。大型企业充分发挥了资源、资本、人才和管理优势,集合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相关中介机构的优势,立足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展联合开发,促进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最后,通过提高煤矿的技术装备水平、机械化开采能力和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其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效益来看,真的该为“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叫一声好!这种创新的方式,完全可以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抓手而被广泛采用。
|